走進賴和作品的活動設計
講師/紀錄:邱瓊慧
課程日期:110.03.30
賴和1919年到1920年在中國廈門行醫,他寫的多是自傳體的散文,〈阿四〉就可略識賴和的多重身分,描寫他從一個醫生慢慢介入政治運動,再介入文化運動的情形。手法以第三人稱陳述,過濾情緒,較客觀地表述自己。
賴和身處殖民時期的臺灣,殖民地常是喪失本土的文化歷史及母語,他雖然在日本人的訓練下成為現代化的醫生,雖然接受現代化的洗禮,卻從未失去台灣人的精神。不論在行動上、思想上都產生抵抗精神。在這一點上,他可說是替日據時期台灣的知識份子立下典範。
1921年霧峰的林獻堂先生發起成立「台灣文化學會」,許多台灣知識份子一方面參加政治運動,一方面也從事文學創作,「台灣民報」是發表的園地。1921年10月賴和加入臺灣文化協會,被推為理事;1923年12月因「治警事件」第一次入獄;1925年12月發表第一首新詩〈覺悟下的犧牲─寄二林的同志〉。1926年賴和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鬥鬧熱〉,已是一篇以台灣民眾為描寫對象的社會寫實作品。
然而, 1927年「台灣文化學會」宣告分裂成左派右派, 「台灣文化協會」改稱「左青文化協會」且創辦另一刊物,名為「台灣大眾時報」,右派的就另組政黨,叫做「台灣民眾黨」,「台灣民報」更名為「台灣新民報」。
賴和看了很痛心, 1928年寫〈前進〉,以象徵的手法,影射左派的文化協會跟右派的台灣民眾黨。這篇作品在那個時代是極具重要性。
賴和小說的寫作,大約集中於1926年到1937年的十年間,題材上可分為幾個大類:其一是描寫日據時代臺灣人民的生存處境和婦女問題,如〈一桿「稱仔」〉、〈可憐她死了〉等。其二則描寫政治迫害、經濟榨取和警察的橫暴,如〈豐作〉、〈浪漫外紀〉等。其三則以揭露殘存的封建勢力及傳統士紳階級的性格為寫作對象,如〈鬥鬧熱〉、〈蛇先生〉等。最後是有關當代知識分子萌芽中的啟蒙思想及其彷徨掙扎的作品,如〈歸家〉、〈阿四〉等。
賴和也一再應用方言、俗語、諧音使全篇小說更具臺灣的地方特色。從作品的題目可略知一二,如「鬥鬧熱」可解釋為湊熱鬧之意;「稱仔」也是台語的名詞;「油炸檜」就是油條;「彫古董」是刁難人家的俏皮說法;〈浪漫外紀〉「浪漫」二字可能即是台語「鱸鰻」(流氓)的諧音。
這次課程學員們需自行先觀看賴和生平的影音介紹及十二集的客家劇集<日據時期的十種生存原則>,因為這部劇集是2018年由一群年輕編劇依賴和五篇作品〈一桿稱仔〉、〈豐作〉、〈浪漫外記〉、〈蛇先生〉、〈前進〉的作品精神改編而成,劇中以作品文字作為獨白,甚似賴和是說書人,講述著活在日據時代的生命的生存樣態及生存原則。
課室裡許多學員未能如期觀畢戲劇,因此設計一「獨白」活動,嘗試讓學員能經由時空穿越,角色的模擬,體貼同理屬於那時代的人情與人性。
先請學員選定角色 1. 保正 2. 蔗農 3. 醫學生 4. 醫生 5. 算命仙 6. 流氓 7. 日本警察 8. 日本特務 9.日本專業研究員 10. 日本幫傭 11. 文化協會成員 12. 藥草仙 13.會社員。再以獨白的方式回答以下問題:
● 我為何在此?
● 我內心的矛盾衝突
● 為了生存,我的原則是……
● 如果連原則都蕩然不存,我的選擇是……
課室裡學員的虛擬角色表現真好,從聲情可以感知能體貼角色的背景、苦楚心境及價值觀轉換的生存無奈。這便是「同理心」的創作與閱讀核心。作家不論將作品放諸哪個環境,呈現的就是人物身處的價值及在困境牢樊裡迸發的生命力,無論人生如何選擇,閱讀者都能從中感受到那股抉擇的力道。而這股力道又屬寫實書寫更為強烈。
學員們的角色虛擬讓日據時期的生存原則更加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