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墓碣文>也談魯迅創作目的及小說人物
講師/記錄:邱瓊慧
課程日期:111.03.15
一開始邀請學員金呈對〈墓碣文〉作閱讀分享。首先對文本內容作了分析,他認為夢中的死屍的精神可分三個層次,第一是生前「一切無所有又無所望」的孤獨無望;第二是死後靈魄仍有不甘,就化成一條蛇,於人無害,不斷自省自齧,發現陳舊的心肝食之無味,仍是無望;第三是死屍於墳中坐起,說這苦悶許是化作塵土,意念消失淨盡,方能還給天地一抹微笑,表達對國家的憂慮仍無法釋懷的堅定。
金呈又就當時國際環境作無望的客觀因素分析:當時俄國的工農運動的成功以及日本維新運動體制全面革新,全面向歐洲學制度、科學、醫學,全國一心一意,在日俄戰爭一役,看見維新革新全面的成功。相對地,自己國家制度崩解、體制紊亂、眾聲喧嘩、軍政不分、民情愚昩,環視滿目瘡痍的國家情狀,怎不讓有識之士心慌呢?
金呈認為〈墓碣文〉一文就在反映當時有識之士的心境。
最後我以魯迅的話來回應學員金呈的閱讀分享。魯迅說:「改造自己,總比禁止別人來得難。」(自齧自食);魯迅又說及「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無情地解剖我自己」(自齧自食);「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走」。或許可以大膽推測〈墓碣文〉的作夢者是魯迅,而墓穴之屍也是魯迅,而墓碣漫漶的文字是魯迅的獨語,作夢人最後的疾走,是魯迅不願空想欲以行動改變的決定。
再者簡述魯迅的創作動機及目的。
魯迅的「革命」的主要對象是傳統體制文化的腐朽,不是政權的改革而是國民性的改造和個性的解放,首要必須先救中國人愚弱的精神信念。因此,魯迅以筆作刀,揭示精神信念的毒瘤,企圖喚醒民族的自覺與自省。
述及魯迅作品的角色以小人物為主。
魯迅總是藉著小人物的命運來揭示共有的社會問題及弊病,檢視那些醜陋的體制所造成的悲劇。作品裡的小人物往往具有「奴性」、「庸俗」的人格品質,表現的的大多數的各種人物的心理和社會行為。在創作手法上都採用了反語技巧,「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以網路YOUTUBE《阿Q正傳》的影片來呼應小人物的形象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