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學者一同賞析《邊城》
講師/記錄:邱瓊慧
課程日期:111.05.03
請學員們擇上週的主題,隨意分享:
1. 談一談《邊城》裡角色的心理活動
2. 沈從文說他的作品是座希臘小廟,這廟裡供奉的是「人性」,從《邊城》一書,你覺得展現出怎樣的人性?
3. 如果你也有一座希臘小廟,你想供奉什麼?
學員們分享的內容十分精彩,今綜合整理於下:
涼寶憶及曾至鳳凰城旅行,那裡的樸實風光仍似邊城,從《邊城》及沈從文的一生,體會到轉化及調整態度的重要,不管環境如何變化,只有自己才能改變自己。
萬年用「輸贏底線」的比喻來談「原則」、「價值觀」,極為生動地表現沈從文「取與不取」、「為與不為」的衡準。萬年又認為沈從文的「人性」所指是「善」。此時惠珠提出另一看法,她說:沈從文的「人性」所指的可能是「順應自然的本性」。
玉書分享從其他課程學習的身心安頓心得,她說,心境是內心的反射,沈從文擁有善良、淳樸、美麗的內心,所投射出的境地會反映在作品裡。玉書認為自己內心會供奉著「真誠」。玉書說《邊城》擺渡的祖父讓她聯想《流浪者之歌》的悉達多,兩人都是生命的智者。
家治覺得《邊城》有含蓄之美,言語的互動極少,如果置於今日,靜默少語的溝通方式引起誤會的可能性極高。家治又提出另一見解,他說:沈從文的「人性」所指的可能是「一張白紙」。話語一出,又給學員們另一思想空間。
麗月提出疑問:沈從文為何稱希臘廟為「小廟」?這真是好問題,我一時不知回答。我臆想著,希臘廟供奉的是神話神祇,而沈從文供奉的「人性」,也許在現實世界裡也會被視為「神話」吧?何以說「小」廟?我再次臆想,此「小」字不是相較空間的「大小」,也許是相較繁複的單純而言,希臘神廟只供奉一神祇,有別於主、陪祠之繁複。未閱讀到沈從文相關的文章,這也是身為讀者的我的臆想而已。
再續上週談閱讀的幾種方式,這週就以三位學者的知識、學養的帶領,引領我們有更多面向的閱讀,這三位學者是日本哲學家大西克禮、文學理論家王德威及王潤華。今將本週講述大綱簡列於下:
A. 一種侘寂精神的顯現───閱讀大西克禮談日本美學《侘寂》的聯想
什麼是「侘寂」?
「侘」,是簡單樸素或粗糙簡陋。「寂」,是看見侘的美的心境。
「侘」,是簡單樸素或粗糙簡陋。
───枯山水
1. 日式庭園的枯山水以極少的元素建構宇宙,其中枯寂的美學與禪意能讓觀者內心平靜。
2. 砂被用來表達水、雲等自然;砂子耙出的紋路象徵思緒流動,是悟境,也是宇宙。石塊(叫做點石)似破土而出,讓觀者想像石塊來自大地的力量。
───侘茶
1. 建造茶室的材料是短暫、脆弱、輕微、拙劣,暗示一種清貧的優雅,讓我們專注當下,在微小的日常事物中,領略深遠世界。
2. 「露地」,斷開與世界的連結,喚出清新的感官知覺,是通往自我啟發的第一階段。
3. 「躙口」,茶室的入口,意味進茶室之前,要先將地位、財富放在外面。
4. 「一切心安從簡,這就是『侘』」、「以清淨淡泊的物外幽趣為樂,是茶的本意」、「所謂『侘』的風尚,不在於生存競爭下敗竄的遁世者,或隱逸者捨棄人世的境界,而在於能夠培養優雅、靜閑的心的清寂,並以此為貴」
「寂」,是看見侘的美的心境。
──「寂」,第一語義是「寂寥」是一種空間感/第二語義是「宿」、「老」、「古」───是一種時間感/第三語義是「然帶」(帶有…..性質)是探及本質、內在
──對於美的事物,克服自我直接的喜愛,美醜無區別,追隨「生活」的真實意象,表現自然或世界,這就是俳諧等藝術中的「寂」的美學。
──寂是在一切有限下的卑微現象以及其在現實世界中的內在顯現。
──侘寂,是在樸素、不完整的事物中感受到美,這種感性或感覺在世界上可說獨一無二。受到四季自然循環,以及寄宿於萬物的八百萬神的日本宗教觀的影響,日本人近身感受到一年之間自然的推移,生與死的循環,並對寄宿其中的神明或生命致上敬意。
什麼是「侘寂的心」?
世間萬物,無一不因時間而劣化,對於象徵時間流逝的事物,不看作劣化,而是接受,並從中感受美,便是「侘寂的心」。
B. 王德威〈初論沈從文《邊城》的愛情傳奇與敘事特徵〉
敘事聲音──
1. 遊走文字間,有天長地長的餘韻(起首與結尾)
2. 前三章對地方風物人情的生動鮮活的素描,時時滲入對人事的品評
3. 既浪漫又寫實:
浪漫──牧歌愛情與萬物有靈的自然
寫實──湘西地方色彩/少女內心情感變化的描寫(憧憬、焦灼、恐懼)/生老病死/悲歡離合
4. 敘述技巧──「贅述句法」
借助時態或語氣,以簡單的一個陳述、一個事件,即導生「在某段時間,總是如此」的氛圍。一再使用「莫不」、「皆」、「便是」、「多」、「無不」、「必」、「經常」等修飾詞,增加事件的頻率感。凸出一單一情景,舉證過往人生「莫不如此」。
產生文字效果是使作品逐步脫離明白時空指涉,化單一行動為詩意的陳述而非敘述。因為時移事往,一景一物的實相也必溶為「追憶」、「傳奇」。
C. 王潤華〈論《邊城》的結構、象徵及對比手法〉
1. 《邊城》的山水畫結構
他的寫實是追記的書寫,與唐朝張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默寫法相似。整本《邊城》幾乎是由這座山水所構成,小說人物,只是點綴山水間之小黑點而已。聶華苓說:「他的人物只是淡淡幾筆」。
2. 自然的象徵
圍繞祖父身邊的「死亡」、「白塔」、「渡船」
翠翠的投影:竹筏、竹林與森林
3. 過去與現在的對比
兩種歌唱
碾坊與渡船
人物的對比──(祖父&船總順順/翠翠&妓女/天保儺送&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