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零件:2022高雄青年文學周末營」本場活動由陳泓名主講,講題「以一本書思考書寫(有限的結構做出可能性)」。講者本身是獨立書店的經營者,亦從事小說、散文創作。本場講座以店員的角度、客人介紹的角度,以及大大小小書展選書的角度,最後回到作者的角度來解析關於「文學」,我們該注意那些限制,以及這些限制底下,我們又有哪些自由呢?
書如何抵達書店?
講者從「寫作者的夢想」切入,詢問學員對於寫作懷抱著什麼樣初心?而前行一段路程之後,開始遇到寫作上的泥淖,又該如何突破?這種寫作路上的困頓,是我們思考創作路程下個階段的重要關鍵時刻。也許我們距離出書依然遙遠,但又可以做什麼事情來維持自己的創作,有些人選擇經營粉絲團、寫作團體,嘗試各式各樣方法,只為延續自己的寫作生命。
那為什麼「出書」,或是以「書」的規模來思考創作會是個好方式呢?
以「楫文社」書店經營者的角度來看,講者認為只有在實體書店,書籍才能產生實際上的交流,書店空間創造了是書與人互動的場域,而這個交流的中介者就是店員。任何一個讀者進到實體書店,通常會詢問店員有無介紹的書籍,這些讀者懷帶著「知道自己想知道的事」與「自己不知道的事」前來挑選書籍,並冀望店員能夠為其解答。因此,講者丟出了一個問題:「店員如何知道你?」這個問題意味著「你」會如何被透過介紹讓未知的讀者認識你。
我們從販售的末端來思考,作為第一本書的創作者,書摘跟書介是店員認識新作者的最大參考資料,從出版社、文類、主題,店員可以挑到不同的書籍,或藉由不同出版社的品牌屬性,快速索引到各種新書。比如大塊出版會是圖文類、長篇小說類;文學性書籍如聯經、聯合文學等。店員挑選書籍時往往只有短短三十秒一分鐘的瀏覽時間,因此如何讓書被店員注意,書介就非常重要,推書的策略就非常重要。
講者認為,書的內容及作者簡介,就像「履歷」一樣,一本書的價格是超過一張電影票,憑什麼讓讀者不去看電影而去買書?那麼履歷就必須使人感覺到值得購買。「書介」必須明確告訴讀者將會買到什麼樣的東西:內容簡介、作者簡介、明確主題,以及別於他書的差異性,如果書的自我描述僅僅呈現出人類的相同性,而沒有別樣之處,那表示書會失去介紹的效益,也浪費了可以講述的特殊性。
書要到達的地方
「為什麼要透過書?」講者提出了這個問題,他認為即便得到國內的文學獎,若沒有出版社行銷,沒有書店推介,一名作者的作家名聲不會自行滾動。因此,身為創作者,倘若想要把自己辛勤的作品推展出去,理解出版的產業鏈便是必要的功課。
講者透過幾個統計數字,如台灣出版從業人口約三萬多人,書店近六百家,倘若作者沒有成書,也沒有在出版機制中傳播,那麼作者的名字並不會傳送出去,哪怕賣不到多少本書,都不會被從業人員與讀者所獲知。這就是為什麼出「書」很重要,了解出版機制很重要,藉由這個不斷滾動的體系,作者的創作才能更加廣為人知。
而對應到現今的個人媒體,比如YOUTUBE、個人網頁、粉專等模式,這是作者推薦自己文字的好方式,也是身在數位時代下的每個創作者皆可經營的地方。這些個人空間的運作並不與實體的出版業相互衝突,而是相輔相成,透過這些個人經營的空間,用以放大呈現自我的個人意念,更可以把涵納完整概念的「書」與「創作」,廣泛帶給自己的受眾。
因此,不只是推書,創作者也要試著推說自己。
書應是何物?
從字面上來看,一本文學書籍,可能是小說、散文、詩,或是各種不同的文類,頁數大概在250頁,一頁能夠容納400-600字,一本書大約6萬至10萬,定價在250元至400元間,這些是我們能夠簡單判斷書的基本屬性。在基本數字之後,書又會乘載了作者的什麼呢?
講者舉了陳延禎《南迴》為例,這本書籍是195頁、49首詩,分為3輯,主軸以南迴公路為題,以詩描述行走南迴的真切體感。而透過檢視作者申請國藝會創作補助的成果摘要,會發現作者早已為自身創作定錨標位,從作品的目的、對應的時代、對照台灣文學史的位置,以及想要突破並產生差異的作品特性等方向。這樣的創作方向,並為自己的作品辯說定位,是身為創作者在寫作之時就應當產生的念頭。
因此,以「書」為完整個體的出發點,講者認為「完整」大於「破碎」,好比長篇小說的企劃比較能夠被閱讀跟驗證邏輯;短篇連作大約短篇小說;一本完整執行的詩集大於單一得獎的詩;一本散文具有共通主題的串聯。這種成書過程,創作成集的想法,主題性的貫穿,是一本書重要的背後邏輯。講者舉廖瞇《滌這個不正常的人》為例,這是一整本的長篇散文,每個段落緊密扣合著,卻又能從不同方向圍繞著主要中心書寫。
書的形式雖是多元,但都必須帶著可解讀的完整性。
「書」的企劃策略制定
從寫作企劃的角度切入,講者接著與學員分享作品可以如何面世。
除了常見集中於六月到九月的文學獎季以外,他鼓勵學員再加入一個「創作補助」的時間。藉由創作補助來制定寫作計畫,並且擬定想要執行的主題,以成書為目標來安排自己的創作時程。常見的補助單位如國藝會、文化部青年補助、地方性的創作補助等,這些常年設有補助申請的單位,都能夠作為創作者的試煉之地。
《雨水下水道裡抬頭時的面孔》是講者過去的創作計畫,以此為例,他認為撰寫企劃書需要留意的事項數多,除了基本的從企劃名稱、企劃內容,寫作時程安排外,另外列出了六項他認為撰寫企劃書時需要特別加入說明的內容:
² 有無:作品的特殊性,值得被閱讀的地方。
² 明確:書寫內容比當代的題材,或是現有的資料還要更好。比如:某工作的特別角度、特殊田調經驗。
² 專屬:這份題材唯獨你可以書寫,具有詮釋專屬、經驗專屬。
² 環境:以現當代的文學環境,這份的作品定位是什麼,又將有什麼突破、承襲,或是重新詮釋。
² 體例:選擇的文學體裁,如小說、散文、詩或其他,為何要選擇此文類做為呈現的創作體裁
² 時間:要寫的作品是不是帶有時效性,田調素材即將消逝,又或是作品需要快速回應當代議題,因而需要快速完成。比如白色恐怖時代的紀錄、現今的社會議題。
這些撰寫企劃書的經驗傳遞,期待能在寫作路上協助學員並善加運用。
創作是生活的剪貼本──文字素描
在企劃之前是作品產出。講者設計了小小的活動,邀請學員透過練習來鍛鍊自己的寫作能力:
1. 從自己的手機中挑選一張帶有各種細節的照片。
2. 從中選擇三項只能描述物質性細節的物件。比如樹木、土地、垃圾……
3. 以20-50字敘述這三項物品,可以使用維基百科或者各種資料,不一定要原創,找出可描述的字句就放入。
這樣的練習能夠達成什麼呢?講者分享即便我們是對應著照片,但「文字描述」能為我們開展更多的可能。透過對應照片,練習文字描述,我們在創作過程中的聯想,這些能夠讓我們獲取更多的細節,發掘更多可書寫的面向。而這樣的練習只是創作的基本功。
每一個作家在出版之時,作者看起來是介於作品與出版品之間的三方關係。但實際上作家在作品的背後,創作過程是必須經過不斷地累積練習,比如文字素描(寫作練習,找出特殊的視角)、作品解析(書評)、文學素材筆記本(日常的觀察累積),藉由觀察世界、觀察他人、觀察自己的過程,我們逐漸養成創作的視野,以及自我獨特的風格。講者總結,如果我們願意好好去描述身邊的物質細節、規則、規定俗成的東西,這些練習都會影響我們的行為跟判斷,這就會是我們的思考來源。
現下就來擬定企劃書!
最後,講者分享自身的企劃經驗,從發想創作到真正撰寫成企劃書,需要轉換不同的表述字句,從開頭的「計畫名稱」,延續而下的「創作理念」(感性的創作起念、實際的企劃概念),乃至於每個「章節安排」的主題、定位,最後放上自己的作品試寫內容。
為了讓學員能夠親身感受,他邀請大家至國藝會的網站下載補助企劃書,繁複的表單之中,他提醒學員,直接預算項目的「補助金額」直接填寫到最高上限,讓評審委員自行評估整體投稿狀況來分配經費。如此一來,才不會壓縮到自己真正執行寫作企劃時的經費來源。
別於傳授創作手法的課程,這堂課程旨在引導學員如何以創作維生,是延長創作生命的教戰守則。創作的路途甚遠甚長,每位創作者皆會找出自己的創作風格,與此同時,更需要理解台灣的創作環境能為提供創作者們什麼樣的資源,讓我們安穩地竭盡力氣完成作品。
這還僅是完成作品而已,講者回想起從提案寫作企劃書,到簽訂出版合約,也是歷經了漫長的流程與時間,幾近三年的時間,他的作品才真正出版問世。他建議,真正完成的作品要丟給出版社資料時,可以連同國藝會的作品計畫書、相關文案,都可以一併給編輯,讓編輯可以快速地在做書過程中引用既有文案,減低編輯的工作量,不要讓編輯在過程中還要去讀你的文字內容,能讓出版過程更加順暢。
最後的最後,這本創作者辛勤完成的書,才得以從出版社的行銷文案中,讓書店的店員看見,進而購入書籍,介紹給前來的讀者,倘若讀者願意,這本創作便會成為書架上新進的一員。
※活動紀錄/高雄文學館 J編
──────
講師簡介|陳泓名
小說、散文寫作,成大水利系,《湖骨》小說集,耗費四年,才能描述海浪,抬頭時發現月亮蟲,脫離重力,留下土葬大坑,居住墳墓山旁,每天騎車上班都會被芒草刮傷。獲台北文學獎、鍾肇政文學獎、台南文學獎、國藝會與文化部創作補助,離岸風機、公共工程、澎湖地方史、現代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