窺見《追憶似水年華》作者與譯者的靈魂
講師/記錄:邱瓊慧
課程日期:111.11.29
《追憶似水年華》的作者馬塞爾•普魯斯特,生活在家境優渥的家庭,自幼備受寵溺,然而由於逢普法戰役後的法國困乏飢荒,母親生育他時嚴重營養不良,導致普魯斯特自幼體格羸弱,十歲一場差些奪去生命的哮喘病更是成了普魯斯特日常生活的掠奪者。
羸弱的普魯斯特必須依健康情況考量是否上學;考慮空氣浮塵量必須過著晝伏夜出、日夜顛置的生活;讓人歡欣的春暖花開時節,飄散的花粉卻是威脅他生命的惡徒。在漫漫歲月,只有閱讀成了他最親密的友伴,書中世界讓他忘卻孤寂的時光。
年少的普魯斯特天資聰穎、博學多識、口若懸河、幽默風趣,上流社會的沙龍聚會常見普魯斯特的身影,他過著浮華、虛榮、輕佻生活,即便有寫作的志向,也是晃悠度日,未見傑出作品。父母仙逝後,普魯斯特好似無魂的軀體,閉居旅店,未出房門一步,五個月的日子過去後,他聘了一位司機,駛車遊歷昔日與父母同住共遊的地方,普魯斯特的靈魂才漸漸有了重量,追尋逝去的時光使得普魯斯特有了活著的方向與動力,他決定拿起筆,開始追尋的旅程。
34歲的馬塞爾•普魯斯特將聲音隔絕在房門之外,窗簾阻隔了陽光,他過起蟄居的生活,潛心寫作,哮喘仍然綁架了他的健康,但是普魯斯特的靈魂是自由的,回憶隨時讓他離開他躺臥著的銅床,沒有任何時間的限制,也沒有任何空間的桎梏,在微弱的燭光下、筆與墨在紙上遊走的時光,成了他掙脫綑綁的力量與希望。每日喝一杯咖啡奶茶、服用哮喘藥、注射腎上腺素的他,寫作不輟,一直寫到51歲去世前, 用了17年的時間,在他臥躺的銅床上寫就了7大冊15卷的《追憶似水年華》,完成了他的追憶旅程。
17年,不論被迫遷移住所、面對愛人的背叛與離世、承受身軀日漸衰弱的痛苦,普魯斯特都沒有放下筆桿,即使死神的陰影時時跟隨,他依是如此。從普魯斯特的手稿,可以看見他多麼珍視他的回憶旅程,書寫、校對、增刪的字稿,不厭其煩地展現他書寫的旅程,當他最後寫下「FIN」(完成)時的心情,身為讀者的我們是很難貼切體會的。
「活著!」「要怎樣活著?」,不知道普魯斯特會問這樣的問題嗎?然而,他已經給了答案,就是《追憶似水年華》。他雖已逝百年,他的追憶旅程依然在每個世代的讀者心靈接棒繼續著,普魯斯特對於時間短暫及永恆給了一種屬於「活著」的回答。
這樣存在的模樣讓我想到史學家司馬遷,司馬遷為李陵辯解,觸怒了漢武帝而受了「宮刑」,他在《報任少卿書》中說盡自己的絕望與悲憤,道盡他已是刑餘廢人的孤寂與荒涼,活著,為了史書的撰述,於是他發憤著書,12年的忍辱,凝結自己的心血,專注著述,完成了《史記》這部輝煌的巨著。他們都是能掙脫世俗的價值觀,賦予自己靈魂重量的人。
法文原版的《追憶似水年華》在二十世紀初分批出版,中文版有南京譯林譯本,分別由14位譯者分譯,由此可知譯注的困難。其中一位譯者周克希先生合譯第五冊《女囚》後,希望自己能全心投入翻譯此書,冀望自己能一人完成重譯鉅著的工程。周克希花了十年的時間,完成第一冊、第二冊、第五冊之後,他宣佈停譯工作,他感謝地說:他有二個人生,其中之一是屬於《追憶似水年華》的。譯者如何貼近作家及作品,相信其間美感價值的追尋是極為相近的,周克希先生的凝神專注、心無旁騖的態度,著實感動著我們這群閱讀人。譯者們將歲月奉獻給經典作品,讓我們能跨越語言障礙,窺見文學的靈魂,「閱讀」是我們唯一能給的回報。
● 2021年高雄文學館始與在地單位高雄第一社區大學合作辦理文學閱讀課程至今。藉由社大講師邱瓊慧老師每一學期精心的課程策劃,利用每周二兩小時的時間,帶領學員認識與討論從2021年的臺灣在地文學作品到2022年進到經典文學系列,拓展文學閱讀的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