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文學主題沙龍】活動記錄│第六場:雅集盛事──擊缽吟與詩鐘的遊戲文化│講者:鍾志偉

 


講題│雅集盛事──擊缽吟與詩鐘的遊戲文化

講者│鍾志偉

記錄日期│111.

觀察員│潘憶玉

 

本系列講座以擊缽吟與詩鐘的遊戲文化作結。台灣的古典文人組成文學性社團──詩社,在聚會時進行分韻賦詩、唱和吟詠等活動,是當時文人的閒情娛樂方式。

由鍾志偉老師以《紅樓夢》中黛玉、李紈、探春、寶玉四人討論成立「海棠詩社」為引,帶大家一窺古人結社,出題拈韻賞詩;切入介紹台灣的古典詩社,簡介櫟社、南社,進到「擊缽」之起源時代,傳入台灣的擊缽吟;進一步說明詩鐘之源起、規則,與詩鐘重要的推動者唐景崧,其著作《詩畸》裡的詩鐘凡例。最後讓大家體驗寫作詩鐘,嘗試在線香燃燒至綁棉線處,使線斷銅錢掉入缽中之前,寫作一聯詩。

 

🕯🕯🕯

◆詩人的社群──雅集與詩社👥

雅集與詩社的起源

古代文人聚在一起有如派對,以吟詩、下棋、賞畫、品茗等活動助興娛樂,稱作「雅集」,展現文化的繼承與創造。而詩社就是文人雅集的型態之一,在宋、元兩代,參與詩社在文人雅士的生活佔比漸漸提高;至明代更盛興文人結社,多於春秋時節聚會。以詩為主軸發展出分韻賦詩、次韻唱和(大家各寫一首詩,詩韻腳要使用相同的字)、閒情題詠、課題徵詩(聚會之前即指定詩題,當天攜詩與眾人分享)等活動。

鍾志偉老師提到在作品中也曾出現詩社眾人做詩的情節,《紅樓夢》第37回〈秋爽齋偶結海棠社 蘅蕪院夜擬菊花題〉當中,眾人討論要創海棠詩社,迎春出題七言律,限門韻,讓大家開始做起詩。可推測詩社雅集這類活動,在古代常常舉行,是文人雅士消遣時會出現的環節。

 

台灣的櫟社與南社

那麼台灣的古典詩社自何時成立的呢?清代沈光文與清朝官員文人成立東吟社 之後,才慢慢出現詩社,比如新竹林占梅的「潛園吟社」、鄭用錫的「斯盛社」等等。日治時期是詩社成立的高峰,因為日本政府的有意縱容,加上作詩漸漸變得大眾化,當時的詩社在學者統計起來,可能多達370個,只是有些詩社公開活動並不多。國民政府來台之後,詩社數量因著現實與時局氣氛漸漸銳減。

台中霧峰林家的「櫟社」是留下最完整詩社活動歷史的社團。「櫟」是不能蓋房子的木材,因為日治之後,再也不以科舉取士,文人們所讀之四書五經失去功成名就之意義,因而以「櫟」自嘲。詩社是文人維繫情感、闡發心情之處,又期許詩社成為漢文傳承之命脈,如《櫟社沿革志略》期待詩社背負「文運之存,賴此一線」的使命,亦細細將每次聚會的時間、地點、詩題、與會者等資訊,也將擊缽吟會的詩題記錄下來。

曾有一張有趣的「南社嬉春圖」,是19141月連橫自北京回台後,「南社」社員相約以角色扮演的裝束一同聚會留影,可以在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找到南社成員的大合照。

 

◆缽聲消逝之前──限時作詩的擊缽吟🕯🥣

擊缽是敲缽作詩嗎?

擊缽起源於南朝,從《南史.王僧孺傳》中看到限時作詩的出現,先是主持人在蠟燭上刻出一寸,要求眾人要在蠟燭燒至一寸前,做好四韻詩;後來有參與者挑釁說有什麼難的,改為敲擊銅缽,在缽聲消逝之前,詩就要完成。唐代之後至清代,都可以見到有人為文或作詩記錄擊缽吟。

擊缽吟什麼時候進入台灣呢?老師提到以清光緒年間為分界,在這之前詩社不脫課題作詩、分韻拈題、閒詠寄情這三類;光緒12年,蔡啟運與詩友倡立竹梅吟社 在台灣推廣擊缽吟,起初沒什麼人加入,後來參加擊缽的人漸漸增加,過了3年因為文友各有規劃不再常聚,詩社聚會差點就要終止。光緒20年,陳瑞陔考上進士,光榮回鄉之後向蔡啟運提及懷念擊缽,擊缽活動重興。

 

擊缽吟之詩箋

日治時期科舉取士的傳統消失後,古典文人便將科舉功名的制度移植到擊缽吟會中。主辦單位公布左詞宗命題與右詞宗拈韻,由參與者各自發揮,在缽聲停止前寫完,會中有人負責謄卷,分別交給兩名評審(稱為左右詞宗),評審依序評選,第一名取元、第二名為眼、第三名則為花,用科舉方式定立名次,讓舊文人在其中找到自身的價值。詩會上又分為首唱、次唱,首唱是事先出題給大家,眾人各自寫完之後帶來現場吟唱分享,次唱則是當天詩會現場抽才知道題目。

古典漢詩在日治時期有一份重要刊物《詩報》,裡面刊載各家詩社的徵詩需求、騷(詩)壇消息,詩社的擊缽吟成果、揭曉徵募詩鐘的結果或是對詩鐘的看法等等,可見當時詩社盛行情景。

 

◆時間到就交卷──詩鐘的出現🕰

文人的才思比拚

清代出現詩鐘,又稱「折枝詩」,是文人互相比拼才思的競賽,在一炷香時間中吟成一聯或多聯,詩鐘常見為一聯兩句,限時為香燃盡之時,銅錢掉落使鐘鳴。在連橫的《雅言》中,記載創作詩鐘之體格分有嵌字、分詠、籠紗規則,這些又再細分為十四種。「嵌字」是出題者出平仄兩字,要將這兩字運用在鐘聯,不同位置則有各有術語稱之。「分詠」是詠一雅一俗,成為一聯。「籠紗」更為困難,既要將題目藏在鐘聯裡,又要讓人細看之後,看出題目來。

連橫《雅言》又提到台灣詩鐘起源始於時任台灣兵備道的唐景崧,在台南道署旁修葺斐亭,成立斐亭吟社在此擊缽雅集,後又到台北任布政使,成立牡丹詩社,是臺灣詩社的起源之一。唐景崧還著成《詩畸》記錄詩鐘活動進行方式,與不同體格之詩作作為範例。

 

◆新舊文學論戰的焦點

1925年張我軍在《臺灣民報》刊載〈請合力拆下這座敗草欉中的破舊殿堂〉、〈絕無僅有的擊缽吟的意義〉兩篇文章,呼籲當時文人思考走向極端遊戲化的擊缽吟,如何讓舊文學停滯不前,無法乘載現代的思想、無益於台灣的文學發展,繼而引發「新舊文學論戰」,兩方文人各自就對文學的看法,互相攻防。

老師最後帶領大家思考張我軍的論點當中是否有待商榷之處?又或者這是張我軍為了倡議、推動新文學,召喚大家關注當時舊文學與新文學的現況,以激進行為引起討論的一種方式。再思考擊缽吟或詩鐘從現代角度看是否仍有意義?從時間維度來看,詩鐘、擊缽吟或許成為一種了解台灣古典文人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