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台語文學系列講座
Súi--ah!好--ah!咱台文!
本系列為台文博覽會、打狗台語開講社與高雄文學館合作舉辦。全年度 #線上舉行 每三個月為一主題,共有四大主題,分別為:1~3月「歌仔冊文學世界」、4~6月「台語文學運動史」、7~9月「台語文學作品chhōa讀討論會」、10~12月「台文作家chhōa寫作」。
✍🏻今日成功大學台文系老師蔣為文挑選戰前──1920年代──台灣文化協會成立、五四白話文運動出現以前的台語文作品。進入正題前,老師先說明白話字與白話文的差別,白話字是專有名詞,是台語的文字;而白話文則是相對文言文,是接近口語的一種文章形式。
若欲接觸更多早期臺灣在地人的見解,不應只了解臺灣古典文學,這些較屬於清國人來台探勘、宦遊之作,多以清國角度所寫。要想溯及更多以臺灣角度書寫的作品,則可參考以下老師提出的書寫者與其作品。他們有些是以傳教為目的的傳教士,在臺灣奉獻一生,成為真正的臺灣人;有些則以其智識了解到臺灣人需有自己語言的文字,而白話字是可以傳達臺灣語言的文字。
★戰前台文作家kap作品選讀.講者│蔣為文
講座留檔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XlVfzMJb1U&t=1074s
1. 馬偕(1844-1901):加拿大牧師。馬偕1871年12月來到臺灣傳教,開始學習台語;1872年設立北臺灣最早的教會──淡水教會。馬偕將其學台語的筆記在1874年編成《中西字典》,1891年印刷出版,是第一部傳教士以臺灣話為標準出版的字典。
2. 甘為霖(1841-1921):英國傳教士。甘為霖設立盲人教育機構──訓瞽堂;撰寫《廈門音新字典》,是一位備受肯定的臺灣學研究者。
3. 巴克禮(1849-1935):英國長老教會傳教士。巴克禮設立臺南神學院,以台語教學;創立臺灣第一份報紙《台灣府城教會報》,設出版社聚珍堂推行白話字,重翻台語聖經、增補《廈英大辭典》。
4. 林茂生(1887-1947):臺南人,是臺灣第一位留學美國的博士。林茂生曾在報刊發表多則白話字見解,如1908〈日本消息〉《臺南教會報》、1910〈盡忠到死〉《台南府城教會報》、1933-1934〈新台灣話陳列館〉《臺灣教會公報》。
5. 蔡培火(1889-1983):雲林北港人。曾擔任臺灣文化協會專務理事,在台南推動白話字。著有文化評論書籍以白話字寫成《十項管見》(1925)。
蔣為文老師介紹到這段落,並指出「1920年代臺灣文化協會是第二階段文化啟蒙運動,第一階段文化啟蒙運動是19世紀末傳教士ê白話字運動」,這時已有白話字作為接收新文化與知識的載體。最後補充馬偕的女婿柯維思所寫的〈學字歌〉是以教學民眾學白話字的歌謠、賴仁聲牧師的白話字小說著作《可愛的仇人》、鄭溪泮牧師的《出死線》、霧峰林家的一新會與林獻堂夫人楊水心推廣白話字,這些當時陸續推廣白話字的作品與團體。
從蔣為文老師介紹的這些戰前文章,可知道臺灣的白話字已經將外國思想、文化帶入臺灣大眾的視野,可惜白話字在傳入之後,並未持續受到重視,而臺語文接連在日本、國民政府時期都受到壓迫。雖然我們仍然在街頭巷尾、菜市場可以聽到長輩們以臺語相互交流的聲響,然而沒有更多年輕的一輩加入學習台語文、仔細保存,這些珍貴的臺灣語言及語言中乘載的智慧將會消失在時間中。
註:今日介紹的文章多出自臺語白話字文學選集、探索台語白話字的故事,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或在圖書館借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