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成果】2021「我的寫作課」系列:講座|藏在小說中看不見的謎|凌明玉

 





活動日期:2021/01/17~

活動地點:高雄文學館

主辦單位:二樓文學放映室


「小說創作對我而言,是最好的藏身處」今天的開場,凌明玉老師這樣告訴我們。我們即將共同揭露《藏身》中很多的謎題,其中第一個現身的,就是創作者的生命經驗。


《藏身》最初的起點,是十年前真實的採訪經驗,那時凌明玉老師因為是自由接案的文字工作者身份,對一個視障家庭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貼身採訪,當時她問了一個殘忍的問題:「為什麼會想生下未來有可能失明的小孩?」,那時,對方肯定的說出因為那會是被自己深愛的孩子,即使永遠都不會知道小孩的面貌,她還是會愛著他。她於是深刻反思同樣作為母親,自己的狀態又是什麼?(當時採訪的視障媽媽,後來也因為閱讀她的採訪書寫,而成為書寫創作者,作品是《盲眼媽媽一顆心》。)


或許是認同自己的黑暗面,而又需要小說作為藏身處,也或者因為散文的形式筆隨意走,若要將自己的生活攤開,凌明玉感覺生活只是反覆的磨損、乏善可陳,一如《藏身》主題「看的見的人只看見自己想看的」,故唯有小說創作,能讓她的日子出現很多原本不能意識的細節,「我是一個乏善可陳的人,寫小說使我開始不同的日常生活」。帶著創作的濾鏡,生命給的靈感,紛紛轉化成角色、書寫的視角或某個作品的細節,像現場提問挖掘出的「這也還好」這一句,就是從過去學生回饋轉化而成。


凌明玉老師的創作過程,包含採訪經驗、田野調查,由觸動決定一個故事的起點之後,儘管寫長篇每日千字的鍛鍊不可減免,她並不是擬定小說大綱再按部就班寫作,而是包含人物形象、空間和事件的微電影時不時地在腦中播放,依據人物身份,她會持續進行屬於自己的日常田野調查、關注社會重大案件,讓長篇能乘載的字數所岔出去的事件,跟主角人物的生命經驗或轉折相關。而日常的瑣碎靈感,則又依據小說內容能夠回歸生活的本質,輕放在平淡的日常對話之中。


對凌明玉老師而言,小說不是為了給出一個結論或解決方法,很多無解的狀態會讓我們選擇「藏身」,而「現身」是選擇改變,希望之光只能由自己點亮。人要經由時間和經驗,親自消化才會解決問題,所以意識問題只是凝聚和消化的開始。小說由很多機關和真實的生命經驗撰寫,最後只是構成一個提問,指出問題。


除了帶來書寫「盲人」對真實細節的掌握、「偷/騙/看不見」、「空間」解謎、「刺青」...等線索,凌明玉老師也為「我的寫作課」量身打造,處理從前導讀書會中整理出來的學員回饋:


學員對於藏身的想像,一是認為讀到女主角的狀態改變,認為作品隱含對她的祝福,二是認為作品暗藏對「藏身」這種生命情狀的認同,最後,還有一種認為所有只是藏身處不斷轉換,並沒有真的離開躲藏的狀態。


所以,大家好奇,老師當初書寫究竟有無偏向哪種設定方向呢?


事實上,透過講座,凌明玉老師已解釋過,自己是將許多不同面向拆解成各種角色:對於男主角的躲藏和頹廢確實會有深刻的共鳴,讓角色慰問自己說不出口的感動,而祝福,則包含在她想寫出原本會被認為「弱勢」視障者的「絕對優勢」的心意,以及書寫女主角不曾現身母親的視角之中。


最後因為提問凌明玉老師提到,她會收束出「藏身」意象,是透過大量詩的閱讀凝聚而來。


這正好點出,接下來「我的寫作課」系列,我們會透過五本2020年的新出版詩集,繼續從前導讀書會到講座,深化和創作者之間的對話交流。


●延伸閱讀:


畢飛宇《推拿》

薛以柔《盲眼媽媽一顆心》


▌講師介紹_凌明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曾任出版社文史線編輯、童書繪本主編。創作文類以小說為主,兼擅散文。小說書寫關注底層生活邊緣人群,探索人性幽微心境;散文範疇著墨城市觀察、看不見的小人物等。著作有短篇小說《愛情烏托邦》、《看人臉色》,長篇小說《缺口》、《藏身》,散文《不遠的遠方》、《我只是來借個靈感》等。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打狗鳳邑文學獎、新北市文學獎、好書大家讀年度好書獎、國藝會補助等獎項。


▌「我的寫作課」系列介紹


2021年「我的寫作課」系列主題講座,共邀請六位在2020年出版新書的作家,與我們分享他們自身的寫作經驗。


為了促進參與者與講師的交流與討論熱度,文學館於每場「主題講座」之前,皆各別舉辦一場「前導讀書會」搭配。透過「前導讀書會」主持人的帶領閱讀及拋磚引玉,讓參與者能透過文本,預先熟悉講師創作風格及其作品,引出第一階段的問題討論,並在其後「主題講座」融會講師分享的寫作經驗,承「前導讀書會」的討論內容或是在自行閱讀、寫作過程當中發現的種種困惑,在「主題講座」能與講師有更進一步的對話與收穫。


110年度「我的寫作課」系列,將透過「前導讀書會」的預習,萃出閱讀與寫作的困惑,透過「主題講座」講師的分享,反覆消化、思索,提煉困惑與體悟,在兩個階段不同維度的討論當中獲得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