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日期:2021/10/05~2021/10/07
活動地點:中央公園
主辦單位:高雄文學館
最初,這只是一個人的公園散步專欄。
散步作為一種習慣,每個人有不同偏好,不同人會產生不同散步路線,狀態、時間長短也會不一樣。觀察周圍,散步就像是使用全身進行的閱讀活動,也像是在創造屬於自己的閱讀路徑。
在這座公園,我們能夠進行什麼樣的閱讀/散步?
高雄文學館建築座落在中央公園內部,經歷了公園不同的變化,在2018年,建築側添增了另一棟建築李科永紀念圖書館,更早之前,2010年,經歷一個全面的改造,從原本具體育色彩的空間,轉型成森林公園的樣貌,建築後方的前金區游泳池,也成為現在的生態池。
這些城市中的變化經驗,是共同屬於我們的,只是,每個人擁有一個記憶中的片段,我們又該如何將這些經驗組織在一起?
有一次,在公園散步專欄的採集過程,看見公園裡有人在寫生。
就這樣,被觸動,要想要設計在公園裡,大家可以共同參與的走讀和創作。
首先,邀請到擅長觀察公園散步路線、生態導覽規劃的講師容麗娟,以生態考察為名,透帶大家過地景的體驗和記錄,重新召喚擁有一座城市的感知。另外,也想讓大家能夠保持紀實創作、學習的意識,所以,邀請可以針對不同主題,進行繪畫教學的古春玲老師,用「城市速寫」讓大家記錄特定空間、移動路線、書寫經驗,也讓透過繪圖和書寫分享自己的感受。
我們在生態導覽的過程,會和不同的人一起散步,雖然講師帶大家認識植物,但不僅是知識性吸收,也想帶給大家和真正生活在一個「地方」,能夠「擁有」公共空間的意識,而不再只是「有目的」的前往定點,忽略了路徑和過程。
第一天,我們走過整座公園。
第一天開始,我們從文學館出發,走過李科永紀念圖書館的廊道,前進到網球場。這時,學員開始對於這個公園,產生一些既陌生又熟悉的疑惑:某些地點,似乎開始召喚一些瑣碎的記憶。有人想起,他從來只有走過半邊公園的記憶,記得城市光廊、記得餐廳,卻從來不知道這半邊;也有人,還記得自己曾經熱愛在新崛江、玉竹商圈逛街,但是,只擁有中山路對面的區域,從未想過要跨越中山路,到對面的中央公園走一走;更有人,對於中山體育場的回憶和當下的疊合在一起。
透握生態導覽,我們的身體和腳步,自然而然地帶著我們對於公園中的某些生態和區域產生興趣。就這樣,大家漸漸進入身心放鬆的狀態。
經過一些榕屬的植物,觀察它們的氣根,注意到這些氣根因應水氣,伸出彷彿有意圖的「手指」;經過刻意栽植的山蘇、新鋪的草地,植物互生纏繞的現象....民眾經過我們,告訴因為前陣子大雨,養工處重新扶正的一棵菩提樹。之後,又來到一個被「雕塑」成特殊造成的大榕樹底下。大家開始觀察這個雕塑的過程要怎麼進行,有些氣根的末端,還有一些不同材質的支柱,被人仔細的把氣根分開、撐高....每個人對於這件事產生不同的看法,有人覺得不自然,有人覺得有趣,也有人覺得,真是一段需要長時間採取的行動。
這天,企劃F發送一張小小的活動視覺紙片當成伴手禮,鼓勵大家,回家用這張紙片,繪製或者創作一個速寫章節的內封面,記錄今天的心情,嘗試把對於公園散步的期待,化成更具體的準備過程。
第二天,我們在定點寫生。
生態導覽的容麗娟老師、城市速寫的古春玲老師,在第一天結束之後,選出幾個學員特別有感覺、有反應的植物和地點,這一天,我們直接前往這幾個地方,分別停留15-20分鐘,讓大家可以實際體驗看看如果是要把植物速寫下來,會遇到怎樣的創作困難?
最開始我們在生態池畔停留,有人研究著水中的莎草,它螺旋的葉子生長的形狀迷惑了我們。也有學員背對著水,看向第一天,我們遇見樹下拍照女子的大葉雀榕。就在昨天,麗娟老師告訴我們這兩棵狀態差異非常大的樹,其實都是大葉雀榕,大家驚訝不已。這兩棵相鄰的樹,其中之一,茂密的綠,還爆滿榕果,另一個卻是一地落葉,稀疏秋黃。於是,我們各自用自己的視角去繪製它們。有人喜歡保持距離的觀看,也有人站在樹底下,畫下榕果生長的細節。
接著,我們來到一片沙地,有好幾棵擁抱自己的菩提樹。不知道為什麼,我們就這樣站在樹下,仰頭看著它們,過了好久,才繼續前進到第一天發現的旅人蕉小坡。因為這邊可以就近觀察旅人蕉,所以我們也在這裡寫生。有些人被黃荊的葉子吸引,大部份都採集了它的葉子,和它伸出的花穗。
因為我們逆著第一天的路線走,很快又來到了一棵獨立於草地上的緬枝。因為它有很低的分岔,樹皮光滑,一位婦人,爬在它的身上,拉開腿部,輕微的搖晃著,這兩天都有見到她。這時天色比昨天暗的快,我們又回到坡地,學員們自動自發的爬上坡,開始觀察華盛頓椰子和大王椰子的樹葉差異。也有人持續不懈的做著記錄。最後回到文學討論室,提醒大家,明天就是帶著畫具,在室內創作的日子。
第三天,我們在室內創作。
第三天活動開始前,高雄突然下起大雨。
很幸運的,這天的我們本來就預計回到室內工作,於是企劃準備了一些紀實創作的書籍、城市速寫的作品集,還沒有開始畫的時候,大家翻著書靜靜的閱讀。
企劃提醒大家,可以找到一個自己喜歡的主題、角落、植物,專注的畫它,至於要畫得多細?要畫它的整體還是局部?這取決於你思索自己跟它關係的結果。我們的視角,要能夠呈現我們的體會和故事。
聽到這裡,也許是因為許多人都是第一次嘗試,之後,大家就在雨中的窗邊,開始專心著手繪製自己的速寫作品。有人望著窗外的雨,有人專注繪畫,每當有誰問起老師怎麼做的時候,其他人就一起湊上來看。因為我們有全新的一本速寫本,所以每一頁,都可以用不同的畫筆、素材,去玩玩看。其中有一位學員,過去曾經在商業設計工作領域很長一段時間,每一頁都很精美,對於樹的綠、枯,也自備不同材質去呈現,剪裁牛皮紙、運用信封,同學們笑著說每一頁都是驚喜。
最後交流討論的時候,古春玲老師要大家把自己最想呈現的那一頁,一起攤在桌上。我們按照順序講出自己畫出來的看法。放眼望去,桌上都是植物,然而,在這些植物的背後,學員們從老師指導、調整的細節開始分享,同時也開始吐露自己的生命經歷。就這樣,我們在觀看繪畫作品的時候,不知不覺的更加認識彼此。有學員從來沒有嘗試過繪畫,羞靦的在每一個步驟開始,都需要大家的鼓勵;有學員傾訴對父母的思念,有學員其實手會顫抖,需要堅強的意志力才能拿筆畫出分明的線條;也有學員是在身體不能動彈過後很多年,才能夠重新開始走路,而現在,可以跟我們一起散步。
有學員是很多年的繪畫老師,因為家人紛紛離開,現在孤身一人,意識到並沒有什麼是真正能留下來的,也就不確定為什麼人會需要畫畫?但同時,也有學員是學習繪畫很多年的學生,反過來安慰對方:曾經聽說「藝術是一輩子的事情」。學員畫了很多年,都沒有辦法達到非常好的狀態,但是創作並不是為了累積才有意義,單純而只是愛,多年下來,能夠擁有創作美好事物的能力,並不容易,既是所愛,似乎不用為了否定意義刻意停下。
我們從植物,聊到藝術和興趣,聊到毛衣和親情,從公園散步,到攤開彼此的輿圖,在其上,分享自己的路線。不知不覺,第一梯次就這樣結束了。而高雄文學館,也收穫短短的,但是滿滿的一條公園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