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紀錄】2021來去台語文學ê山茶園系列講座-08/29做一ê母語作家是(人生)siōng大ê投資

 











活動日期:2021/08/29~

活動地點:雲端

主辦單位:台文博覽會、高雄文學館


#活動紀錄 #杜信龍 #做一ê母語作家是人生siōng大ê投資

 

今天由2020年臺灣文學獎臺語文學創作獎得主杜信龍以三個關鍵詞──作家、母語、投資,介紹創作歷程與想法。他也說藉此機會回顧過去八年來的書寫歷程,整理出重要概念向大家分享,他如何成為母語作家。


❝我想要寫作,要怎麼開始?

❝我如何持續以母語寫作?

❝我用母語寫作得到了......


──────────


❝我想要寫作,要怎麼開始?#作家──想說的事,寫出來,那是最好的素材。


你有想寫出來讓大家知道的事情嗎?

 

如果有,那就去寫;如果還沒,那就開始接觸尋找有興趣的事物。更進一步是培養規律的寫作習慣,並使自己有意識地去書寫自身關注的主題,才有效果,鞭策自己進步。

 

►為什麼想開始寫作?

 

因為他想要「感動」,透過文字傳達自己的感受,讓更多人感受到這份情感以及意義。他以去年甫獲臺灣文學獎臺語文學創作獎的作品〈你留佇桌仔頂的紙條仔〉為例,在關心香港反送中事件後,他同理感受香港人的痛苦,想透過寫作用母語傳達這份哀傷以及不捨。他也說是為了自己的女兒而成為母語作家,想讓下一代仍擁有自己的母語。他補充:僅依靠熱情或使命對他而言是不夠的,具備堅定的信念,及明確的努力方向,是他能繼續母語創作很大的原因。


►分享自己寫作的方法

 

杜信龍是從閱讀、記錄開始。他認為創作需累積素材要從閱讀書籍為基底,並在過程中,記錄感受與想法來鍛練基本功。他也分享可以閱讀的書刊,比如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發行的《臺文通訊 BONG報》、陳明仁等人所編著的《拋荒的故事》。

 

閱讀過程中,接觸到不同種類的書籍,還可以拓展自己寫的領域。這讓Y編想到去年作家洪明道在高雄青年文學獎創作社群訓練工作坊分享創作《等路》的歷程,由於關注在路竹發生的白色恐怖以及路竹在地鄉土之事,讓他一個故事接著一個故事寫下去。《等路》作品當中,某些關鍵字他都會以臺語傳達精確的比喻;今年他也親自將《等路》譯寫臺文,出版《祝福的意思:等路台文版》,描寫庄跤人,如何無畏面對命運,行出家己的路。

 

除了閱讀、關注事物之外,創作者要有記錄的習慣。杜信龍說他是效仿寫出〈十項管見〉的蔡培火,用白話字書寫日記的方式。以此記錄每日的生活,拓展自己使用的語詞,並藉此回憶自己生活的樣貌。

 

►如果要創作要從什麼文類開始呢?

 

其實在觀察之下,他發現臺語作品普遍以新詩為多,可能因為字數少、文章長度較短的關係;但他也提到現實面而言,這並不是好現象。因為詩創作,比較容易跳脫邏輯來創造文學上的美感;若要有組織性,以及扎穩基礎,他還是建議臺語創作者先以寫日記練習書寫散文,再慢慢進階。

 

因為有意抒發情感、對現狀的感受,因此傳播母語的另一種方式便是歌曲,杜信龍也介紹了一些臺語創作者,帶領大家思考這些臺語創作者創作的內容、關注的主題,表達生活、感情、對土地的熱愛。這裡Y編想起這本《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由陳培豐撰寫,探討臺語歌之下的社會文化歷史與族群記憶。


──────────


❝我如何持續以母語寫作?#母語──因為是「撿」回來的,所以要花更多時間去補回來。

 

杜信龍認為學習語言,或說是找回自己的母語,需要不斷練習。他練習的方式是書寫臺語「七字仔」以及「日記」。


他分享雖然母語的資源正逐漸累積,比如:影音、繪本、小說等。然而某些領域,其實母語都還無法觸及,要想讓母語書寫可以遍及更多領域,有賴眾人去轉化、學習將華語的資源翻譯成臺語,並且鼓勵大家先行,成為未來需求相關資源時的人才。

 

他也點出羅馬字、臺華語詞之間的差異,需要長期練習跟觀察。因此他會去找華語書籍,嘗試將內容轉換成臺語書寫,再寫出感想與別人交流、分享;他也曾試過將一百位外國作家的作品文句或名言翻成臺語,一直以不同方式讓臺語可以跟更多領域碰撞、擦出火花。


──────────


❝我用母語寫作得到了......#投資──將自己寫的文字一本本印出後,對我來說那也是一份資產。

 

杜信龍分享他將自己寫過的文字整理成冊印出。如果說「投資」需要有回報,這些就是一份寶貴的資產,千金難換。他以《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一書為大家介紹,說明寫作之於投資的想法,並且帶來附加效益。比如:寫作的開始其實是放眼生活,從周遭環境蒐集素材的同時,其實也是關心發生在周遭的事,了解自己。就像早期臺語創作的前輩多以政治、歷史為題材書寫,因為當時他們的關注點與其相關。而每個人關注的領域不同,可以因此觸發更多不同領域以臺語書寫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