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台語文學系列講座
Súi--ah!好--ah!咱台文!
本系列為台文博覽會、打狗台語開講社與高雄文學館合作舉辦。全年度 #線上舉行 每三個月為一主題,共有四大主題,分別為:1~3月「歌仔冊文學世界」、4~6月「台語文學運動史」、7~9月「台語文學作品chhōa讀討論會」、10~12月「台文作家chhōa寫作」。
✨今天由成大台文系陳慕真老師以「戰後台語文運動團體、刊物kap作家」為主題,分別介紹戰後台語文運動團體、戰後台語文運動刊物、細節介紹台語文團體與刊物、台語文在戰後文壇的情形、戰後台語文運動的訴求、90年代戰後台語文學論爭、台語文作家與作品。詳細說明了戰後台語文團體的演變與特色,他們各自追隨的派別與發展理念,最後帶到台語當前的發展與訴求。
★戰後台語文運動團體、刊物kap作家.講者│陳慕真
講座留檔影片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_qwGOQAIdY&t=244s
●戰後台語文運動團體
陳慕真老師先介紹1945年戰後推行台語文運動的團體分成兩地──海外與島內;四個時期(1945-1960、1970-1980、1990-2000、2000- )。
這個時期在臺灣有師院(現臺灣師範大學)學生成立的臺語戲劇社、T.K.C.羅馬字部會籌備委員會由台灣教會的青年董大成、林國煌、鄭兒玉成立。
而在日本則有王育德成立的台灣青年社,一方面進行台灣獨立運動、政治運動,一方面也推動台語文。這是海外第一個推動台語文運動的團體。
1970-1990
本時期在臺灣有洪惟仁成立台語社。在北美則有李豐明、鄭良偉、陳清風成立紐約台灣語文推廣中心。
1990-2000
陳慕真老師表示1990年代之後是開始有意識的訴求台語文運動。因為1987年解嚴之後,台灣的社會運動興起,在1990年代,台語文社團相繼成立,與之前相比數量相對成長。
本時期出現主張台語創作的社團,由林宗源發起的「番薯詩社」;也有由學生組成的「學生台語文促進會」。這個時間點約有12個台語文團體相繼成立,組織型態多元,包含作家、學生、地方、全國性的團體都有。
而在北美則有鄭良光發起「洛杉磯台文習作會」、蔡正隆「台獨聯盟」。
2000-
2000年政黨輪替。台語文進入國小教育體制。這時有8個台語文團體成立。而在北美,則由教會長老林俊育,成立BOSTON台語進步社。林俊育長老相當支持台語文現代化,現在輸入台語文所用的「信望愛輸入法」便是由林俊育長老的團隊所研發。
因為當時島內國民黨政府的高壓統治所致,台語文運動主要從海外開始發起,海外據點在北美與日本,逐漸將這股風氣帶回臺灣,並在解嚴前後逐漸鬆動。
●戰後台語文運動刊物
「刊物」是一個可以完整表達團體觀點、相關論述及達到傳播流通效果之平台,因此陳慕真老師簡介約41份從1949至2023年,台語文團體所發行之刊物,期發源地、主要創辦人、團體名稱、刊物名稱、發行年代及重要特色。
其中還可看到,因為台語文最早的文字「白話字(POJ)」,在過去統治者的壓迫下禁絕使用,然而這些致力於復興台語文的有志者們在1945年之後至今使用不同的文字方案,為台語文續命。老師也分別註明刊物所使用的文字,大致分有白話字、漢羅(白話字)合用、漢羅(白話字、台灣閩南語羅馬拼音)合用、漢羅、漢字(TLPA注音)華文合用、全羅、全漢等文字方案,偶爾有些雜誌兼刊登華文對照。
●個別團體刊物介紹
在剛剛台語文團體的基本介紹之後,老師再挑出一些團體的刊物,配上照片,搭配說明該團體與刊物的特色與細節。
² 戰後初期長老教會的白話字運動:老師以TKC
(1949-1952)成員在長老教會的刊物剪報〈TKC羅馬字部會籌備委員會〉介紹當時長老教會內部討論如何在教會繼續推動白話字,可看到他們主張成立文庫,出版白話字書籍。後續也有出版白話字語言相關的書籍、耶穌基督的宣教書籍。
因為1969年國民黨政府公告全面禁止台語、白話字,沒收白話字聖經,在社會風氣之下讓大家不敢去買白話字的書籍。就這樣在「國語政策」的強力施行下,白話字逐漸消失無蹤,致使後來的人們無從得知白話字的存在,無法與過去產生連結。
●台語在戰後台灣文壇的情形
在1969年全面禁止之前,當時的社會風氣已拉抬國語,將台語認為是一種方言。慕真老師提出在戰後國民政府施行國語政策,1957年6月的《文友通訊》作家群對文學語言是否使用台語的討論。《文友通訊》是作家鍾肇政號召文友討論文學、激勵彼此的刊物。老師提到第四次文友通訊時,鍾理和提起想以「台灣方言文學問題」為討論題目,眾人討論是否以台語書寫、如何書寫,然而在時代與社會的壓力下,文友們的結論是傾向避免使用方言,可以感受到當時眾人深怕觸及敏感問題。
另外,從大學出現推動台語文的力量在當時也不可小覷。由大學生發起的台語文運動,最早從成大台語社(1988)開始、後有交大台灣研究社等9個社團,一直到1999年都出現有心學生成立社團、推動台語文發行刊物。
1996年,這些學生發起「5%台譯計畫」,主張「翻譯經典作品」來普及台語文學,希望可以用實際行動來取代對台語文字的爭論,讓台灣人有機會用台語讀書,實踐「喙講台語,手寫台文」。
1992年,有學生台灣語文促進會訪問台文推動者出版《台語這條路──台文工作者訪談錄》,是研究當時台語文運動推動的重要參考資料。
●戰後台語文運動的訴求
老師提到現在台文人會說的「台灣人出頭天」這個核心精神的來源,是1949年推動T.K.C.的鄭兒玉牧師提出,希望可以在長期殖民影響之下,仍能找到自我主體性,台語文運動更進一步展開台語文文字化、電腦化、學術化、文學化,深化建構台語文。這正彰顯了台語文運動不單是語言提倡運動,而是結合民族運動、獨立運動的精神,在追求臺灣人為主體、脫離殖民思考的路上。
從講台語→書寫台語→用台語創作,承繼日本時代1930年代黃石輝、郭秋生提倡的「台灣話文運動」,並持續傳播維繫,以台語文團體、台語文學刊物繼續發展台語文學。
而台語文在被禁止的過程,其文字歷史已產生斷層,因而有各種文字方案的研發。在海外的台語文運動,借重了西方現代語言學,解放過去臺語文被漢字束縛的語言概念。海外推動者也在這時注重資訊處理與媒體傳播,研發臺語文輸入法,讓臺文發展走向現代化、資訊化,仍能延續白話字的文學傳統。
●台語文運動團體的派別
慕真老師在這裡援用廖瑞銘《舌尖與筆尖: 臺灣母語文學的發展》(2013)的研究帶出台語文運動團體因為各自理念的差異,分成 01 以洪惟仁為代表的漢字派、02 以鄭良偉為代表的羅馬字派、03 其他自行研發的獨立派。
●90年代戰後臺語文學論爭
再來分別是1989-1996年這段期間,因為各自意識形態的對立出現廖咸浩、陳若曦反對、批評台語文的言論,而台語文支持者有林央敏、洪惟仁、宋澤萊則積極撰文反對。
另一則是,因為前述雙方深入討論臺語文學與臺灣文學的定義,使得客語作家也對台灣文學的內涵與定義提出建議,有李喬、彭瑞金在1991年對台灣文學的定義與使用的語言提出不同的意見。
●台語文運動團體、作家
每個台語文運動團體皆有其理念與重心,而在2009年,台灣南北的台文社群團結一體,組成「台文筆會」。
最後簡介五位台文作家,陳雷(1939- )、陳明仁(1954- )、林央敏(1955- )、胡民祥(1943- )、王貞文(1965-2017)的經歷與推薦閱讀的作品,希望大家能親身閱讀與感受。並以台語文運動的路途即從復振台語文、解放台語文、到族群文化的主體建構,貫徹其理念以本土語言創作台灣文學,關心同存於島的客語文學與原住民族語文學發展做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