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日期:2018/07/21~
活動地點:顏良珮
主辦單位:高雄文學館
▋講題:我在這裡──抵達自己的解題線索
▋講師:顏良珮
▋時間:2018-07-21(六)13:00-17:00
有讀者好奇,文學與身體工作坊的講座活動是怎麼生成的呢?
也想知道大廳的開放空間,最初怎麼會想到舉辦這樣的活動?
本篇生成記錄,是F編與顏良珮老師設計課程過程的大公開!
(F編,以下簡稱F。顏良珮老師,以下簡稱P。)
❑討論記錄-1
F:這一季「虛實之夏」系列,主題發想是來自「熱到分不出真假/感官刺激/虛實」,想要處理「身體在不同次元穿梭」、「精神怎麼從A處移轉到B處」、「現實和文本世界之間的路徑」、「感官觸發的抽象情感與實際世界的觀察如何對接」……這些議題。
此外,高雄文學館希望從現在開始,舉辦的講座可以打破傳統「佈道模式」,設計出互動比例極高的講座,甚至乾脆是以工作坊活動為主軸。在訂定「虛實之夏」的主題之後,我第一時間很貪心的想到,好像可以用肢體開發立刻打破大家的對於講座活動的想像?但是高雄文學館並沒有一般肢體開發課程可能會使用到的排練場,也會有想從文學作品出發的基本設定。
我們能不能一起來發明介於讀劇/讀書會-肢體引導/感官開發的課程,妳覺得如何?
如果要設計成工作坊形式,以妳的劇場經驗考量,是不是至少需要兩天?
文本方面,我想到《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上述設想的議題都是關於處理讀者怎麼穿梭,但也有「文本世界的叛亂」這種,處理書中角色怎麼來到現實……算是符合「現實和文本世界之間的路徑」的議題,啊,像《蘇菲的世界》也是這樣的作品!
P:目前這個主題,我想到的比較是劇場跟文學的穿越耶,因為戲劇本身就是虛(想像與相信)實(在舞台上的真實存在)交錯的,感覺對象是一般大眾,不想做純身體,會比較像講座混一點工作坊,讓有大家交換討論跟實際嘗試的時間。
目前如果有身體跟感官的部分,不知道有沒有可能把一天兩小時,換成一天四小時呢?我看到高雄文學館的活動多半預設是兩小時左右,但是身體的打開需要一點信任跟時間。人數也希望暫時抓在15至20人。
目前馬上想到的概念是「戲劇與文學:穿梭在虛實之間」,以選段方式穿插文學作品的選段,以不同的敘事角度,去探討真實與虛幻,但可能要再想一下。
至於跟身體/感官有關的部分,我也有幾個會想使用的引導程序:
「I am here」(自我介紹)、對望、(繪畫)、落地、起身、(擁抱)、閉眼練習、室內室外、赤腳練習。
其中「I am here」是讓大家能夠站住「實」的部分,而認識「Character」則是「虛」。文學的閱讀「敘事」是「言語的騙術」,而「相信」則是抵達「想像力帶我們去的地方」。
妳會不會希望需要引導參與的人思考「什麼是戲劇」、「什麼是文學」呢?但如果單純只是講戲劇跟文學,也可以只是純講座,就覺得有點可惜不能帶觀眾玩……
❑討論記錄-2
於是,透過第一次討論,顏良珮老師設計出「肢體開發/文本閱讀/朗讀對談/感官交流」活動程序,F編也因此決定臉書文案:「確認身體和自己,感受文學載我們移動」。
F:差不多要來討論,選什麼文本了!要從有潛力改編成(想像中的)劇本來推薦嗎?最近我正好看了愛沙尼亞作家托努˙歐內伯魯的《邊境國》,覺得很適合發展成虛實交織的小劇場獨幕劇~(遞文本)
P:稍微看了一下《邊境國》,對我來說,它恰巧站在虛實之間,但如果要大家以朗讀的方式,一下子,虛與實的界線如此接近,我覺得有點難?
意外的是,本來考慮選莒哈絲,但稍微重讀了莒哈絲,發現她超實際的啊!從眼下的眼睛看去,或許是因為她刻意直接略過了虛,只以實的部分描寫一切,才在寫作間留下那麼大的(為人所讚許的)空洞。我覺得人本來的意識就是介於虛實之間的,莒哈絲從意外的冷靜銳利,想把其切分開來。從新的角度看,覺得很有趣!
如果有別的主題,很想跟大家好好唸唸《情人》,是很適合朗讀的文本,《印度之歌》或許也會意外的適合素人讀劇。另外,我家的卡爾維諾居然全數失蹤,一時之間啥都找不到只得算了。
回到「虛實之間」的主題,我決定選陳柏言《球形祖母》裡的〈鯨魚來到港鎮的那一天〉,有下一次可能才會考慮選劇本(有可能是布萊希特)。
F:朗讀的時候,會需要我把文本投影在螢幕上嗎?
P:我覺得這次先不要好了,人手一份文本試試~
F:好,我會把椅子擺成圓圈,先從視覺上突破大家對講座預設的想像。
P:(出發前)我心裡出現一個想法,這次從實到虛,下次從虛到實好了,來探討「舞台上的真實」到底是什麼?想要參與者各自帶來自己想分享朗讀的一段文字(一千字內),彼此試試看由別人的實(有感觸的文字)可能會觸發我的虛(想像)之類的?
F:如果有機會變成帶狀的長期工作坊,有事先接觸過這個課程、也知道活動調性的群眾,我也覺得自己帶文本來互動會滿好的。
不過這是第一次,在還沒有碰面前,目前已經沒辦法預先跟可能報名的人解釋你新想到的這些內容了耶~不過,我們可以在課堂上實際觀察,考慮要不要在第一場次的最後提出這個想法,預告9月第二場次的做法?用比較長的時間處理第二次參加前的心理建設,就可以發展你想要的那種狀態。
而且,預期參加的人是沒有讀書會經驗的,我覺得對於自己預先要準備來展示,並不像參與過文學社團的我們處於完全開放的狀態,相信自己帶出來的任何東西都是可以被接受。人們還是必須親自體會、對話,才會相信與人分享、交流就是可以這麼單純。
P:課程介紹的部份,怕觀眾一頭霧水,我加一段引導文字給你好嗎?
F:好的。
(以下是本次文學與身體工作坊:「我在這裡──抵達自己的解題線索」有使用到的文本和音樂片段。)
❑想像跟真實的界線到底在哪裡?◎顏良珮
有沒有那麼一個時刻,為了一個不知名的理由,我們的想像奔馳,去到了另一個地方,或許是首歌、或許是個廉價電影、一部影集、一個味道⋯⋯,我們的思緒從此刻的自己溢了出去。
像是回憶與相片,往往分不清哪個更為真實;我們在愛情中暈船、在演員身上投射自己、也會把一場遊戲玩成了貨真價實的貨幣。虛跟實的邊境究竟在哪裡?這次讓我們從演員的角度一步步帶您來解析——從「我 在 這裏」出發,開始一段想像的旅程。
❑〈鯨魚來到港鎮的那一天〉◎陳柏言
像是度過了一條看不見的換日線,「喀噠」,時間校準了,祖父,父親,母親,甚至他自己,全部進入魔術箱子似的,變成了另一個人,甚至是,消失了。父親留下房子,留下母親,留下大量的時間,卻沒有留下解題的線索。沒有人告訴他,究竟發生什麼事,彷彿他從頭到尾都是孤獨一人。
❑《舞 舞 舞》◎村上春樹
我經常夢見海豚飯店。
夢中我包含在那裏面。也就是說,我以某種繼續的狀態被包含在那裡。夢明顯地提示著那種繼續性。在夢中海豚飯店的形狀是歪斜的。非常細長。因為實在太細長了,因此看起來與其說是飯店,不如說更像附有屋頂的長橋。那橋從太古一直細長地延續到宇宙的終極。而我則被包含在那裡。有人在那裡流著眼淚。為了我而流著眼淚。
飯店本身包含著我。我可以清楚地感覺到那鼓動和溫暖。我,在夢中,是那飯店的一部份。
這樣的夢。
醒過來。這是什麼地方?我想。不只是想而已,並且實際開口問自己。「這是什麼地方?」。然而這是沒有意義的問題。不用問,答案早就知道了。這是我的人生。我的生活。所謂我的這個現實存在的附屬品。雖然不記得曾經別承認過,但卻在不知不覺之間以我的屬性存在著的一些事情、事物、狀況。身邊也曾經有女人躺著過。但大體上都是一個人。房間正對面高速公路發出車輛奔馳的呻吟聲、枕邊放著玻璃杯(底下還剩有五厘米左右的威士忌)、和含有敵意──不,那或許只是單純的不關心吧──滿是灰塵的晨光。有時正下著雨。下著雨時,我就會繼續躺在床上發呆。如果玻璃杯裡還殘留有威士忌,便喝它。然後一面眺望著從屋簷滴落下來的雨水,一面想海豚飯店。我試著慢慢伸展手腳。並確認自己只不過是自己,並沒有被包含在任何地方。我沒有被包含在任何地方。然而我還記得夢中的感觸。在那裏只要我一伸出手,包含著我的全體像就會呼應著動起來。就像利用水巧妙設計成的自動裝置似的。每一個階段一面小心地一一慢慢發出微小的聲音,一面陸續依序反應下去。我只要側耳傾聽,就可以聽得見那進行下去的方向。我側耳傾聽著。於是聽見有人在安靜哭泣的聲音。非常安靜的聲音。在黑暗深處的某個地方傳來的啜泣聲。有人正在為我哭泣。
❑爵士老歌〈It is Only a Paper moon〉
It's only a paper moon
Hanging over a cardboard sea
But it wouldn't be make believe
If you believed in me
這不過是一只紙做的月亮,懸掛在紙板佈景的大海上。
但如果你相信我, 一切都可以成真。
It's only a canvas sky
Hanging over a muslin tree
But it wouldn't be make believe
If you believed in me
這不過是片帆布做的天空,懸掛在薄紗懸成的樹上。
但如果你相信我, 一切都可以成真。
Without your love
It's a honkey tink parade
Without your love
It's a melody played in a penny arcade
沒有你的愛,這不過是場荒腔走板的遊行,
沒有你的愛,這不過是點唱機裡一便士的廉價旋律
It's a Barnum and bailey world
Just a phony as it can be
But it wouldn't be make believed
If you believed in me
這是個馬戲團一樣的世界, 一切都是裝假的。
但如果你相信我, 這一切都可以變成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