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記錄】「以文學為職」系列:每一種藝術的邊界都是詩





活動日期:2018/05/26~

活動地點:高雄文學館

主辦單位:高雄文學館


▌講題由來


「每一種藝術的邊界都是詩」是2007年台北詩歌節的主題。


黑眼睛文化的負責人,詩人鴻鴻,透過從世界各地帶回詩歌節的體驗,融入個人策展風格,成為臺北詩歌節的幕後推手。以詩策展,讓詩歌節能夠是抒情的嘉年華,同時也能提醒詩的目標:去到你的邊界,突破你的心房。


▌從臺北詩歌節說起


臺北詩歌節從2000年開始,以成為城市的名片為目標,用跨領域詩歌嘉年華,引介國際詩人交流,也會結合時事,透過詩行動和遊戲,讓市民參與其中。


鴻鴻作為策展認,發想了許多具有代表性的活動,促進市民對詩歌節的參與:


2004「尋找隱藏的詩人」發行詩人護照,各路創作者用身分證齊聚一堂

2005「家園與世界」,邀請中東地區代表性詩人來台交流互動

2007「影像詩徵件」首次徵件;「活版自由詩」發動151字限制性寫作實驗

2011「詩的自動販賣機」,用販賣機隨機選取題目,會依作答得到一首詩

2013「愛麗詩的午茶約會」和詩人在永福公園野餐,像被白兔引入詩的夢境

2014「波特萊爾計畫」,在「黑箱作業」中詩人即興於詩迷手臂寫上刺青詩


延伸閱讀:臺北詩歌節主題介紹https://lihi.cc/JIuwd


在這次的講座,鴻鴻分享了這些互動、遊戲的設計靈感,是如何從日常中「轉換」而來的。最初,鴻鴻參與耶路撒冷國際詩歌節,面對拒馬、崗哨、荷槍軍人、被轟炸過的城鎮,他才明白自己正站在全世界的烽火前線:


「我才發現他們每天費了多大的工夫和危險來參加詩歌節。詩歌節的目的固然是政治的,但對這些年輕人而言,卻是享受藝文交流、接觸外在世界的難得機緣。」──〈遊戲的使命〉,2010台北詩歌節


於是,他意識到,一個藝術季、地方活動祭、主題路跑在各地發生,它們是一種方式,希望你在日常的縫隙注意到這件事,推著你去現場。如果抵達了現場,事先準備好的禮物才會透過儀式氣氛夾帶,而唯有這個禮物被誰拿到手,它就變成獨一無二的──你永遠無法事先知道會得到什麼。


因此,策展是積極地邀請,觀賞是更積極的創造。


以這種「參與的邀請」為發想,2012年臺北詩歌節,在寶藏巖/永福公園舉辦由好幾組詩人與讀者近距離接觸的「愛麗詩的午茶約會」活動。當時參與的有新生代活力詩人袁紹珊、夏夏、阿米、潘家欣、陳允元、劉哲廷、瞇、許赫、沈嘉悅、李雲顥、蔡仁偉、煮雪的人。民眾帶著自己喜愛的詩集草地野餐,詩人們則扮演愛麗絲夢遊仙境裡,引人入洞的迷宮兔子。


「怎麼樣?想玩吧!」


看著大家對於過往活動照片的反應,鴻鴻不經意流露得意反覆問了好幾次。


然而,再好玩的活動,都只會舉辦一次。每一屆臺北詩歌節,鴻鴻的自我期許是,絕對不要自我重複:「別人追上來,我就要再往前跑」他要走在最前面,所有前衛的、最新的尖端,無論這些點子多好玩,不能耽溺過去的好評走回頭路,要不斷重新觀察世界,創造全新的互動模式。


鴻鴻作為策展人的時候,他想創造的是群眾用生命力搖撼彼此,讓文學創造不只是用文本作品定義自己/作者的個人生命。單一、靜態的文字作品不是他的創作物,所有當下的溝通、當下的行動、當下的遊戲、當下的參與,才是他意欲打造的文本。這就是,他把文學轉換成策展工作的「職人之心」。


▌ 衛生紙詩刊


鴻鴻主編的《衛生紙詩刊》,到了第No.33期,就自動宣布停刊了。為什麼決定停刊?他說,他觀察到衛生紙提倡的成詩觀念已經發芽:到處都有衛生紙詩人,用衛生紙狀態寫詩。


衛生紙的狀態是什麼呢?


1.「保衛生活的日常用品」,它出現,是為了處理我們生活的片段,用完即棄。

2.就算明天一切都將改變,一首詩對於當下達到溝通的功能。

3.一首詩的價值能不能永恆,不是由我們來決定。


一旦這件事情,大家都可以做、都做得到了,某種概念已經成功地傳遞出去,那麼,他認為就不必再限定刊登在《衛生紙》這樣的特定刊物上,同時,他本身,也就要出發,繼續追尋下一個新觀念的帶動。


▌最後:用一首詩點出詩歌節的核心


2007年第8屆台北詩歌節詩選《詩與邊界》,其中有一首來自孟加拉女權鬥士,同時擁有醫生和詩人身分的Taslima Nasreen作品:


我將前行,

身後,所有家人在呼喊,

孩子拉扯住紗麗的布緣,

先生擋住了家門口,

但是我要走。

前方僅有一彎河水,

我要穿越,

我知道如何游泳,

儘管,他們不准許我游過、越過。


河的對岸一無所有,

只有廣袤無垠的草原。

但我將碰觸這空曠,

逆風奔跑,嘶聲令我想要跳舞,

有一天我會跳起舞來,

然後再回家。


I’m going to move ahead.

Behind me my whole family is calling,

My child is pulling my sari-end,

My husband stands blocking the door,

But I will go.

There’s nothing ahead but a river.

I will cross.

I know how to swim,

But they won’t let me swim, won’t let me cross.


There’s nothing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river

but a vast expanse of fields,

But I’ll touch this emptiness once

And run against the wind, whose whooshing sound

makes me want to dance.

I’ll dance someday

and then return.“


──節自〈BORDER〉,Taslima Nasreen,李靜怡譯


一方面,鴻鴻從日常中獲得靈感,提煉詩意的遊戲互動:數位時代、公園野餐、刺青文化……另一方面,鴻鴻在策劃臺北詩歌節時,也會著重另一個核心議題:邊界和自由。


所以,每一年都會引介國際詩人,讓不同文化國度的詩意能夠進行交流,也會提醒我們除了自己熟悉的世界,總是有另一種生活。同樣是從「邀請、參與」的意念出發,我們每天的日常,也許是另一個世界的異常,反之亦然。有沒有可能彼此轉換眼光,伸出手觸碰邊界?


讓詩質從心裡氾濫開來:往外無限延展,詩意不拘束於文字,感受日常,鍋碗瓢盆都是選擇;感受工作,把持最敏銳的觸角,極限裡都是美;感受陌生,你和詩意相互對峙,陌生事物在逼迫你看見邊界,突破心房。


如果我們突破日常路徑,有所獲得,又怎麼重新把這樣的體會展示出來?


對於高雄文學館從圖書館到活動場館的轉型之路,企劃專員從策展人鴻鴻身上得到了一些養份:只需要知道喜歡、覺得好玩,持續的做,其實文學社群可以很簡單的就開始發生。……慢慢地,拆卸文學那道對空鳴槍的隔膜,讓在地-現時-專屬文學活動,以開放的狀態把大家收進來,成為彼此生命中不可多得的一段時光。


▌講者介紹


鴻鴻。詩人,劇場及電影編導。曾獲吳三連文藝獎。曾主編《現代詩》復刊號、《現在詩》、《衛生紙+》詩刊。多次擔任臺北詩歌節策展人,現主持黑眼睛文化及黑眼睛跨劇團。


▌以文學為職系列


文學作為一種職業不是夢。當擁有豐厚文學素養的文學人,到了「超有現實感」的職業現場,還能如何想像與拓展自己的知能?高雄文學館第一季的主題,邀請活耀於文學界的「雜誌人、策展人、文學人」,和讀者交流一手情報。


04/28【不可思議,文學雜誌好好玩!】

王聰威(聯合文學雜誌總編輯)

05/06【青年可能:老雜誌與新轉彎】

馬翊航(幼獅文藝雜誌主編)

05/12【從女孩到母親-她們的文學生命記事】

吳俞萱X張郅忻

05/26【每一種藝術的邊界都是詩】

鴻鴻(黑眼睛文化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