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記錄】民間譚工作坊:「乾溼交關——夏季的風雨太陽」





 

活動日期:2018/08/04~

活動地點:楊雨樵

主辦單位:高雄文學館


▋講題:乾溼交關:夏季的風雨太陽

▋講師:楊雨樵

▋時間:2018-08-04(六)14:00-16:30


❑「金銀島在哪?在太陽出沒的地方。」


在民間譚工作坊運作的過程中,有一些重複是必要的。例如,民間譚是什麼,講師總是不厭其煩地要重複。民間譚不做什麼,例如,沒有教訓,這也必須一再地強調。於是,每一次都會記錄下來,變成一種提醒。那些稍微不同的變化,也會成為靈光乍現。


「Fullcaz就是指一樣的推定、軍隊般的旅程,總是在一樣的時間進行一樣的儀式,重複一樣的行為。」


這次講師提到,之前曾經發生過的,日本在宮崎駿動畫電影《天空之城》重播到唸出咒語「巴魯斯」的那一刻集體按下送出鍵,造成推特大當機,那就像是集體締造一個「Fullcaz」。


以及,民間譚和民俗學不一樣。有些文本被傳承,受到注意,被編成特定版本,被以為是講給小朋友聽的。又及,把所有的類型筆記下來:


純正民間譚

神奇民間譚

動物民間譚

寓言(解釋動物習性:為什麼兔子的耳朵長?)

笑譚(角色替換的經典故事:「演講者夫人的椅子垮了,演講者表示:夫人,這是冷場的時候才需要使用的招式!」、機智故事)


或者,再次複習民間譚的敘事程式,「開頭」(Once upan a time、那兒有或沒有,就有這樣的事)、結尾、「言靈」(一句話說出來,會有800萬的神靈出去,收不回來)、「母題」(故事情節、侏儸紀公園(躲在廁所)、「重複」(最小的那個會成功,其實是要透過重複,重複到第三次,事情就會發生變化,但不是要強調三次)。


為什麼要一再反覆這個前置作業?


因為我們必須意識到日常中,我們怎麼產出故事。我們的語言模式中,改變的是什麼,不變的是什麼。當我們意識到我們產出的結構,才有可能重新在裡面,體會到細節的內容的更迭。這不會是我們透過某種制式化的規格,好比如八股文,先知道格式,才重新考慮怎麼說話,而是知道,什麼是我們說話的「自然」,而如何能夠保持在這種自然,我們把我們的體會安放其中。


❑風、雨、太陽


這次的兩則「風」的故事,我都非常喜歡,一則是「風」的炎熱,一則是「風」的清涼。我們受限於自己的時空,很少會發現,只有天氣炎熱的時候,風才會是凉的。如果在西伯利亞那裡,人們可能就不會那麼歡迎風的到來。第一個故事,巨人阿朗,把風的熱,把世界化為一具巨人阿朗的身體,讓我們在一瞬間體會到風的炎熱與風的清涼。


「500隻大象在哭,他們的瞳孔中,映著白雪之家……

第一隻大象,有50個人大小,第二隻大象,比上一隻更大,

牠們一直向喜馬拉雅山走去。牠們渴到不行。」


而下一個故事「風的新娘」則是把各種風和雲雨汗水的變化,化為不同的角色。也把它們的形象和質感放在其中。


「有一天吃飯喝酒的時候,商人對他的三個兒子說,

你們都大了,該是時候找個伴了。

兒子們聽說了,就朝屋頂上射箭……

第三支箭,射到了西邊的綠洲,綠中的中央有一個湖,

小兒子看見一名女子在洗頭髮,

她的頭髮也好,她的眼睛也好,她的腰也好,她的胸脯也好……


他們變成一口水、一泓泉。

這時來了一陣旋風……他問周邊的人,有沒有看見兩個人,

一個長得很好,一個長的不怎麼樣。

這些人反問,要不要吃哈密瓜?……

這時來了一朵黑雲……他問周邊的人,有沒有看見兩個人,

一個長得很好,一個長的不怎麼樣。……

這時來了一朵軟綿綿的白雲……」


最後一則太陽的故事非常可怕:「懸掛的黃金宮殿」。


過去我曾經聽過一遍。因為太希望有一天能有機會再聽一遍,即使聽第二遍,也還是希望甚麼時候再聽到第三遍。在這裡就留下伏筆,不做任何文字記錄了。


❑問題與討論


Q:老師有提到小時候受過演講訓練。想知道您認為民間譚的講述,和演講的感覺有什麼不同?


A:我想最大的差異在於「自正系統」。在講民間譚故事的時候,很明顯地有一種必須讓故事自己走完的感覺。我會進入近乎可以說是「放空」的狀態,不描述、不干涉、不創造。讓故事成為它自己。


Q:民間譚的重要性有可能是很科學的嗎?它目前有怎麼樣的實用性?


A:從實用性而言,我們幾乎無法說明任何事物可以怎麼樣「實用」。


因為所有的實用都是有可能的發生。縮限範圍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民間譚的實用性之一,是它被認為記錄了人類觀察到的自然,比如說,天候的變化。因為民間譚故事中也會訴說天氣的變化、地震的發生,就曾經有根據加州原住民的語音對證,像是因為故事中有雙脣爆裂音等等資料,可以把某些天候、變異上溯到一萬年前……民間譚也因此在現代也會受到科學家的注意。


Q:我想知道,故事中不合邏輯的部分,是怎麼被你記得的?


A:前面回答過一題,我不是記得,而是「自正系統」帶著我說故事。所有我們連結不上的邏輯,它其實反應說故事者對故事的接收和傳遞:這話不是我說的,是我聽來的。所有無意補足的細節,反應了每個故事的特性。所有的空間都保留給聽故事的人。反過來問,你為什麼會覺得某些地方「不合邏輯」?那些縫隙反應了你是誰。你可以透過這些空間,反過來認識你自己所認識的世界。


▋其他場次


9/15,14:00-16:30

第三場次:「紫薇紅蓮-是什麼構成了夏季」


▋老師簡歷


楊雨樵。喜歡散步,喜歡樹的屍骨。除兼任日、英文翻譯外,專職為口頭傳統民間譚(oral traditional folktale)的言說藝術表演者。致力於彙整各國古代文字、神話譜系與民間譚,並自 2014 年開始於全台各地開設「世界民間譚講座」。


曾受聲樂訓練,以獨唱家身份與各大學合唱團及其他專業樂團合作演出,2015年於台中「溪流」空間表演《我好樂—-巴哈、普賽爾歌曲與西歐民間故事》。並與藝綻室內樂團合作,於台灣各地各級學校進行音樂教育的推廣與引薦。2017年以民間譚言說藝術表演者身份,與藝綻室內樂團合作演出《純粹。聽說》。著有甲骨文異譚集:《藝》——字中事(2014),《易》——字中事(2016),與畫家陳澈合作出版版畫詩集《Counterpoint Archive》(2017),並創辦表面雜誌《COVER》(2017-)。


▋虛●實之夏系列


高雄文學館7-9月,從夏季炙熱到情緒失控,從體溫到心理,令人分不清真假的感官刺激為核心主題,邀請各方文字工作者、翻譯工作者、民間譚講者、獨立出版社帶來文學、藝術的不同視野,一起進入【移轉路徑】、【文化造境】、【後製任務】、【變形對接】四種不同相位的虛實交錯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