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記錄】文學咖啡讀書會:七月|雨的產地和規律性的延遲






 

活動日期:2019/07/27~

活動地點:一樓咖啡空間

主辦單位:高雄文學館


▌ 活動流程/選文


●流 程:


第一階段|品嚐本次讀書會限定豆款,也是咖啡師針對選文烘焙的「閱讀心得」。

第二階段|針對本次兩款豆子,進行手沖體驗。

第三階段|企劃專員導讀,選文的討論與分享。

第四階段|針對手沖實作與味覺聯覺,進行書寫練習。


●選 文:

1. 第一章-第3節◎吳明益《睡眠的航線》,2007。

2. 〈後記:等待雨〉◎辛西亞˙巴內特著;吳莉君譯《雨:文明、藝術、科學,人與自然交織的億萬年紀事》,2015。

3. 節錄〈重思液態現代性〉◎齊格蒙˙包曼《液態現代性》,2012。

●書 寫:延遲/規律性/等待


▌F編導讀


七月的高雄,下起了連續一週的間歇性大雨。


無可控制的雨降臨又離開,讓我們聆聽世界的改變,同時,無論意欲前往何處,都需要延遲自己的每一次行動,等待雨水散盡。這份等待的心情,一如我們航行在這個完整的時空,而社會要求的自律性,使我們在追求個人自由過程中拉扯。


「既不是失眠也不是猝睡,只是睡眠的起始線一邊倒退,一邊延長,想睡的這端無法抗拒,該醒的那一端也無法掌握,就好像駛進一個巨大的睡眠海洋一樣。」──吳明益《睡眠的航線》


本次選擇吳明益《睡眠的航線》,他致力事紀實創作,《睡眠的航線》是他嘗試的初始,不過,本次選用的段落,並不是紀實創作的結合點,而主要是能閱讀到他如何使用睡眠的隱喻,描述這份無可抵擋的力量如何包圍、影響一個人。而《雨:文明、藝術、科學,人與自然交織的億萬年紀事》整本密密麻麻,匯集各種雨的歷史資料,但直到〈後記:等待雨〉,才真正踏入了一個創造故事線的紀實創作狀態。選用這兩篇文本,一方面是希望介紹「紀實創作」,也延續「時代」的主題,進入比較內在的感受層面。

六月場的文學咖啡讀書會,透過兩位1970年代長大的作家,以文字描寫我們所處的時代樣貌化為文字,交付給我們。這次,則以連日間歇大雨爲選文靈感,希望用文學的隱喻,能夠帶著大家,切入一個時代之中「個人的內在狀態」。


齊格蒙˙包曼《液態現代性》,這次只有引用序言〈重思液態現代性〉作為一點引子,理論也許不是平常文學愛好者主動探觸的文類,但從社會學觀察底下去描述一個時代,它絕對足夠抽象,並且能夠連結各種主題,這次,很幸運的也能透過齊格蒙˙包曼「液態現代性」濕潤的想像,烘托這次選文「規律/等待/延遲」的隱喻:


「以前學到或繼承來的生活模式不再適合當前的人類境況(conditi humana),但面對挑戰的新方法,以及更適合這些新境況的新生活模式還沒被發明、實施並運行……我們還不知道那些現存的形式及設定必須被「液化」及取代……」


備註:原訂7/20舉辦,意欲在大雨包圍中閱讀、品嘗更有飽滿濕潤的感官,但因當週暴雨災情嚴重,延期至7/27。


▌駐館咖啡師陳易揚的烘焙心得:


「我在度假村醒來時,知道我不是唯一一個在乞拉朋吉閒晃等待雨水的記者。來自BBC的一整組電視氣象人員、追風者和攝影師,也在度假村落腳,準備拍攝它們的兒童節目《野性地球》(Fierce Earth)。這個小組製作過的內容包括極冷、極熱、龍捲風、野火、洪水、地震、冰雹、雷雨、海嘯、火山和颶風,這回在雨季來乞拉朋吉,是要拍攝《野性地球:季風雨》(Fierce Earth: Monsoon),預計秋天播出。

從天空的模樣看來,今天拍到的極端影像只能用在《野性地球:曬傷》裡。」

──〈後記:等待雨〉◎辛西亞˙巴內特著;吳莉君譯,2015。


這次準備的兩款豆子,是依據產地的故事,和選文「雨的產地」故事做一個對應。


我在《睡眠的航線》看到的是一個人,在自由意識被迫跟社會步調一致時,因為受到強迫改變,所以影響了身心。《雨:文明、藝術、科學,人與自然交織的億萬年紀事》則是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影響了大自然的規律。


呼應這兩個心得,我選擇原產於衣索比亞的「藝伎豆」作為品嘗主題,因為在我的心中,時常會想,藝伎豆的本身,可能就是一種「灰色謊言」?。衣索比亞豆原生產地豆款的特性,是整座咖啡森林都充滿了各種不同種類的咖啡樹,採收的時候,也不會依據豆子品種重新分類,因此,沖煮出來的味道,非常的豐富而多層次。至於「藝伎」咖啡,則是將衣索比亞咖啡樹林中的其中一個品種,移植到巴拿馬種植,確保它的單一品種、單一莊園的生產方式,這幾年也在價格上水漲船高,是一款相當知名的豆子。然而,我時常在藝伎這個豆子的試飲會陷入困惑,因為有時候,明顯豆子的品質和它的價格就對不在一起。


也許是因為這樣,閱讀這兩份文本的時候,我先入為主的想要跟大家分享原生種豐富的滋味和單一品種的味道。儘管都是好的味道,但是,是什麼改變了一個地方的自然特性?是什麼讓應該客觀報導追蹤雨水的攝影團隊,想要在「雨的產地」說一個灰色的謊言?這種必要性是存在的嗎?這就是我今天想帶給大家的產地故事。


▌書寫練習


●夥伴A


等待活動開始,等待30秒的悶蒸,看咖啡從濾杯滴下,想像印度旅人等待雨水烙下。等待,因為期待。雨沒下,打破了想像,中斷了規律,像未曾到來的睡眠,引發焦慮。喝咖啡會睡不著?抑或沒喝所以失眠?等待沖煮後的香氣刺激口鼻,期待溫熱的液體舒緩身心。像一場期待已久的甘霖,將一切帶走,洗淨。


●夥伴B


時間猶如流逝的沙漏,是液態中的時間固態,是流動的,也是凝固的。有潮濕,也有乾燥,手中的觸感。既飄渺虛無毫無知覺卻又真實地存在感受強烈,在意的是他人的關注,不在乎的是自我的消融。當時間流逝猶如沙漏,反轉的過程。即是自我輪迴視角。爬梳自我這本書的深淺。


●夥伴C


渴望規律,但本質變化。形式來自規律和習慣,也帶來期待和安定。但安定本身帶來的感受欲令我不安,好像隨時有什麼將打破表面的平穩。這或許等待令人焦慮的來源,形式最令我在意,就像對任何事都要有定義的堅持,對史料,紮實的史料的迷戀,是對安定的追求的體現。


●咖啡師


我真的很緊張,因為這次要描述的事情很複雜,比之前的更難。它不是風味與文本的直接構聯,它是文本的事件與咖啡的事件給我的感受的相互關係。「Panama Gesha從巴拿馬傳播到其他中南美國家就算了,到底去衣索比亞幹嘛?」這樣的想法已經困攪我很久,大概Gesha villige存在多久就有多久,很感謝大家聽我訴苦,希望大家喝得開心。


●F編


延遲。這次讀書會是7/20的延遲。規律。每月一次的規律。總是準備好了,又沒有準備好。清楚的知道自己想帶來的,然後靜靜等待,時間真正到來的時刻。它流逝的過程,實際填充其中的、發生的所有。我的時間是帶著從開始想像與所有夥伴相遇的、間歇性大雨開始的,我的記憶包含接通的所有電話,每個人簽到的反應,說話的聲音。我總是跑在前面,放下意欲抵達的記號,再跑回原點等待。


▋文學咖啡讀書會


每月一場,週六_10:00-12:00,擇時公布,預先報名、無低消。


「文學咖啡讀書會」的核心目標,是以咖啡體驗工作坊的經驗為基底,在閱讀和寫作的引導過程中,強化文字與咖啡風味的隱喻關係,並且實際上以咖啡味覺的開發對應閱讀的想像,來認識作品。讀書會夥伴在咖啡香中,同時進行文學閱讀與分析的學習歷程,「烘培深淺」呼應文字質地的輕重;「不同的處理法」則呼應一個主題怎麼發展出不同內容。而透過實作調整、找出自己想要的風味,則是把味覺與手沖體驗的連動關係,對應更進一步,書寫和創作的練習。


▌攜手相伴咖啡駐館計畫


●每週六_常態營業時段:

 

六月起,常態營業時間僅每週六13:00-17:00。

營業時間內,低消一杯飲品入場。

  

●每週二至五_預約時段:

 

每週二至週五9:00-21:00期間,採預約制度。

共有以下兩種方式可申請使用:

 

︱方案A:活動合作:免場租、但須低消入場、無最低人數限制。

︱方案B:團體包場:每人低消一杯飲品入場、最低人數十人以上。

 

欲洽詢方案A、B,敬請私訊「攜手文學咖啡館」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