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經典文學】以兩篇網文略識《人性枷鎖》梗概_高雄第一社區大學X高雄文學館

以兩篇網文略識《人性枷鎖》梗概

課程日期:112.11.21

講師/記錄:邱瓊慧

    本週先將「人生成長枷鎖」的議題先擱置,而共讀兩篇文章以略識毛姆《人性枷鎖》的梗概。這兩篇文章分別是鄧鴻樹(台東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助理教授)<毛姆《人性枷鎖》導讀:絕望就是希望,就像貝多芬《命運交響曲》最後樂章>、歐宗智先生撰寫的<深刻的人生觀照與啟示──談毛姆《人性枷鎖》>。


  毛姆是具有影響力的現代文學作家,《麥田捕手》作者沙林傑不僅將《人性枷鎖》寫入小說裡,更是明白指出自己的價值觀深受毛姆《剃刀邊緣》的影響。而毛姆的《人性枷鎖》更被列為二十世紀百大小說之內,素直的寫作風格深受其他創作者的欣賞。珣甄就有同感:「《人性枷鎖》這本小說,我覺得讀起來沒有翻譯小說的不適感,文字是平順真是真實的,而情感的流動就在文字時序經歷中,慢慢浮現!」

  

  許多評論者、讀者大多主張《人性枷鎖》是毛姆的自傳,對此說法,毛姆在他的自序裡作了澄清:《人性枷鎖》並非自傳,而是一部自傳性的小說;事實與虛構的故事不可分割地交織在一起;感情是他自己的,但並非每個事件都出自他本人的經驗,其中有一些由他熟識的人身上轉到小說主角身上。


  這正可回答美玲的提問:「作家會將自己的感受寫進作品嗎?」會的,正如「春桃」是許地山筆下的女性,「潘銀花」是葉石濤筆下的女性,讀著作品的同時也在閱讀創作者的生命理念。


  曾經問學員們這樣的問題:「當我們捧書閱讀時,是否知悉此書對作者生命的意義?」此時,若問《人性枷鎖》對毛姆的意義,毛姆自述:「我覺得不用小說的形式全盤寫出來,就不能恢復內心的和平。當我把這部作品公諸於世,我便永遠從過去的痛苦及不幸的回憶中解脫出來了。」《人性枷鎖》與其說是為讀者而寫,不如說是為了清理自己的心靈。真的,每本經典都是有「生命重量」的。


  歐宗智先生說1915年發表的《人性枷鎖》,是一部具有心靈淨化作用的嚴肅作品,分為性格、情慾、宗教、人生意義四方面,形成本書最重要的意義結構。在他行文「卸下性格枷鎖」部分引了皇家學校校長柏金斯安慰菲立浦的話語:「只要你還帶著背叛的態度來接受這個事實,它就只會使你覺得羞辱。但你如果把它當做給你揹負的十字架,只因為你的肩膀足以承擔,你就可以把它當做上帝的恩典,然後它就會成為你幸福的泉源,而不是不幸的泉源。」閱讀此文字時,對孟儒就起了心靈洗滌的作用,孟儒說:「無論言語或波折,試著將無法理喻的言語、斥責,轉換為體諒他人的心態,心自然平靜,我領悟到了。」將人生遭逢經驗放入閱讀的自我內心省視,就是一場心靈淨化的閱讀之旅。


  閱讀間,又提問了何謂「枷鎖」?舉了文中一名畸型腳就診的孩童的態度與菲立浦是絕然不同的,畸型腳對菲立浦而言是一切的阻礙,是他自幼成長的枷鎖,衍生出人際關係、自我認同、情感需求、性格形塑的種種枷鎖。菲立浦承受著這些枷鎖的重量,他努力尋找,從認同模仿別人、離開家鄉到異國學習,遇見人們的生命故事一一都在菲立浦的生命烙下印,也使自己在尋索過程中,慢慢明白,人,不論是誰,都有屬於他們難以掙脫的枷鎖,即使是「理想」、「理念」,一執念就成了枷鎖。他明白,唯有面對的態度改變,解鎖的方法絕非從外在求得,而是從內在自省方能尋得解鎖方法。高獅說:「煩擾才會修出智慧,枷鎖才讓我們摸索出解脫之道。」呼應了菲立浦的生命追索歷程。


  電影《人性枷鎖》著重在菲立浦的情感枷鎖,菲立浦對待女侍的感情也從情慾需要的求索轉變成生命的悲憫態度。雖然菲立浦擺脫宗教儀式的枷鎖,但宗教情懷已融入菲立浦生命,他多次支拄及醫治她,是基於協助而非依恃,菲立浦的情感枷鎖已慢慢在歲月成長裡卸下了。


  再次閱讀《人性枷鎖》時,突然生起「主角到底是誰」的驚嘆,覺得環繞在菲立浦身邊的人似乎在屬於他們的生命裡各個都成了主角。許是《人性枷鎖》談的是「人性」。我們亦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