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經典文學】沙林傑與《麥田捕手》_高雄第一社區大學X高雄文學館

沙林傑與《麥田捕手》

課程日期: 112.12.05

講師/記錄:邱瓊慧

  傑洛姆•大衛•沙林傑(Jerome David Salinger,J. D. Salinger,1919年1月1日—2010年1月27日),出生在紐約的一個猶太富商家庭,簡稱J.D.沙林傑,在曼哈頓長大,15歲時,被父親送到賓夕法尼亞州的谷堡軍事學校。沙林傑自述在軍事學校期間,常「躲在被窩下,借著手電筒燈光」寫小說。1936年沙林傑從軍事學校畢業,進入紐約大學主修特殊教育,但沒多久又放棄離校。沙林傑轉入哥倫比亞大學通識教育學院念夜間部寫作課程,教師是《Story》雜誌的資深編輯惠特•伯內特。他的幾篇短篇小說就在《Story》雜誌上發表。


  1941年12月,沙林傑的短篇《麥迪遜的輕度反叛》被《紐約客》雜誌接受,該小說背景設在紐約曼哈頓,講述了一位名為「霍爾頓•考爾菲德」的叛逆少年「戰前的不安」。 然而,當月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該故事被認為「不適合發表」,沙林傑感到十分難過。


  1942年春,在美國宣布參戰幾個月後,沙林傑入伍,加入了美國陸軍第4步兵師第12步兵團。 沙林傑參與了諾曼第登陸的猶他海灘戰,突出部之役以及許特根森林戰役。


  在從諾曼第進入德國的途中,當時海明威在巴黎擔任戰地記者,沙林傑與他見了面。海明威友好謙遜的態度讓沙林傑感到驚訝,認為他比公眾形象更「柔和」。海明威也對沙林傑的寫作能力感到十分驚奇,他表示沙林傑擁有驚人的天賦。兩人就此開始通信;沙林傑在1946年7月寫給海明威的信中說,他們間的談話是他在戰爭中為數不多的美好回憶,然後他又補充說自己正在創作一部關於「考爾菲德」的劇本,他期望自己能夠親自出演這部劇本。


  而後沙林傑被指派加入反間諜工作,加入代號為「里奇男孩」的部隊。在這份工作中,沙林傑需要利用自己流利的法語和德語審問戰俘。1945年4月,沙林傑被調往達豪集中營下屬的考弗林集中營。


  德國投降後,沙林傑因「戰鬥應激反應」入院數周。沙林傑後來對自己的女兒說「無論你活多久,都沒法把燒焦的血肉的氣味從鼻子裡清除」。 


  1946年沙林傑退伍,回到紐約開始專心創作。


  1948年,他在《紐約客》雜誌上發表了備受好評的小說《逮香蕉魚的最佳日子》,此後,該雜誌成為沙林傑多數作品的發表處。


  他的第一本長篇小說《麥田捕手》1951年出版,獲得了很大的反響,沙林傑一舉成名。《麥田捕手》以迷惘少年霍爾頓•考爾菲德為主角,該角色對青少年讀者的影響十分深遠。此書受到許多爭議,而它的成功也引發了公眾對沙林傑的注意。但沙林傑並不喜歡這類關注,因此他在新罕布什爾州鄉間的河邊小山附近買下了90多英畝的土地,在山頂上建了一座小屋,過起了隱居的生活。沙林傑雖然從未放棄寫作,但在1951年之後,就很少公開出版自己的作品。他後期的作品也越來越傾向於東方哲學和禪宗。


  1999年,沙林傑在34年沒有發表任何作品,終於發表了新的長篇小說《哈普沃茲16,1924》。


  2000年,沙林傑與第二任妻子克萊爾•道格拉斯的女兒瑪格麗特•沙林傑出版了《夢的守護者:一本回憶錄》一書。


  2010年1月27日在新罕布什爾州的家中去世,終年91歲。


  以上關於沙林傑的略述,在電影《麥田裏的反叛者》都一一地描述了,展現沙林傑叛逆的青春時代、二戰參軍的經歷、他的愛恨情傷以及精神上的覺醒。

這部電影是根據Kenneth Slawenski所著傳記《沙林傑的人生》(JD Salinger: A Life)所改編而成的。覺得這部影片圍繞沙林傑創作的意志,讓讀者透過影片思索以下幾個關於創作的面向:

  1. 寫小說是興趣還是志業?

  2. 出版與創作的關係,出版是唯一結果嗎?

  3. 創作原稿與出版作品真的全是作者創作意識嗎?編輯參與作品的界限如何拿捏?

  4. 創作者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的?

  5. 書寫與心理療癒的關聯

  6. 「霍爾頓•考爾菲德」是小說虛構人物,與讀者投射之間,如何平衡?

  7. 創作者的隱私與閱聽者的距離?

  8. 創作獨自專一、家庭共融生活兩者間的平衡


  這幾個創作面向,很值得下週彼此討論與分享。  

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d1160924ab18972bd407688c8c826c899e510fb39c6c?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220,limit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