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經典文學】從徐四金的作品談「存在」_高雄第一社區大學X高雄文學館

從徐四金的作品談「存在」

 課程日期:113.01.09

講師/記錄:邱瓊慧

    閱讀徐四金的其他著作,總有一種感受:作品似以主角獨白的方式在向讀者傾訴尋找自我存在的確據,而這一番歷程是充滿否定、疑慮、固執、畫地自限、渴求、妥協、躁進、孤寂、迷戀、自棄等種種內在波折與坎坷的生命歷程。於是,就從介紹徐四金的其他作品的主角故事來呼應《香水》裡的主角葛奴乙的存在。


  1985年長篇小說《香水》轟動文壇之前,徐四金於1981年以一齣劇作《低音大提琴》初試啼聲,直至今日,依然是德語系國家地區上演最多場次的舞臺戲劇作品。低音大提琴是交響樂團必要的樂器,有了它極低的音頻方能讓其他樂器的聲調相對性地存在。然而,在音樂的獨立存在方面,低音大提琴也因為音色音頻的關係注定是被漠視。一個樂團如同一個小型社會,樂手同低音大提琴一樣扮演一個必須的角色,好似機器的鏍絲釘,有了它,運作才能穩定,但是鏍絲釘是得不到關注的,甚至被視為無關緊要、可有可無的小物。小說主角如果選擇放棄這樣的角色,又害怕失去未來穩定生活的保障,內心痛苦地拉扯,自我存在的價值如何安置?自己又該如何看待妥協的自己?


  《夏先生的故事》是繼《香水》之後發表的作品。作家喬惠芳在書序裡寫到:「自從《香水》一書使徐四金的知名度到達熱點後,他的一舉一動當然更是人們注目的焦點。《夏先生的故事》含有濃厚的自傳成份,故事背景、主角人物的家庭和徐四金吻合,逃避人群的小男孩和逃避自己的夏先生───兩者組合即是作家自己的寫照。」先不論是否是作家的寫照,單就夏先生的一句「讓我靜一靜」,就可讀出想在喧譁人聲裡闢出一徑安靜的心路的渴望。被關注的攪擾不安,讓夏先生不停地「離開」,無休止地行走,走著走著,被別人遺忘了,自己也忘了行走的初心,依舊攪擾不安,直至走入湖心.…..。小男孩目睹夏先生走向死亡,然而,小男孩正走向日常的喧譁攪擾,也許,成長後的男孩依然會記起那走向湖心的夏先生,也會說出那句:「讓我靜一靜」。


  《鴿子》小說的主角是飽受離別創傷的人,父母的失蹤、妹妹不知去向、妻子欺騙背叛,受傷的他決定獨自生活不再與任何人互動。溫飽的工作是擔任銀行保全,他告訴自己是一尊埃及的人面獅身像,只是象徵而毫無作用的石像,他就這樣站在銀行門口,一站就是三十年,他循規蹈矩、一板一眼、固定重覆,過著不容許改變的日常,唯一的願望就是能在退休前買下住了三十年的小房間,能夠安靜老死在裡面。一早,一隻鴿子在門口「看著」他,他心緒紊亂無章亂了日常的節奏,在公園遇到三十年前初遇的流浪漢,他懷疑自己的青春換來的是僵化死寂;褲子被公園的椅子扯破,為了掩飾改變站姿,不同站姿而有不同的視角;不能如石像一樣無動於衷,情緒洶湧激動,好似天崩地裂,生不如死;住進如棺材窄狹的旅店,吃著午間流浪漢吃食的相同食物。鴿子的眼睛,掀起遮蓋三十年的安全防護網,他赤裸恐懼地想死。夜裡,一場暴雷狂雨驚醒了他,如同死亡;暴雨停歇的寂靜,安撫了他。他回到日常,也許一樣,也許不一樣。僵化的存在就不會受傷了嗎?不,如此,是自己時時刻刻在傷害著自己。三十年的流失,令讀者為他感到不捨。


  <深度的壓力>是《棋戲》集結的短篇小說之一。一位評論家以「缺少深度」評論年輕女畫家的作品,這位畫家自此就被「深度」二字箍住,努力閱讀艱深的書籍、參觀博物館美術館,卻再也無法下筆畫畫,無法畫畫,更讓自己認同自己是「沒有深度」的人,她接住了評論家的語言花槍,最後,墜入死亡深淵。諷刺的是評論家又對畫家死訊評論說:畫家是位天才,因為承受不了深度的壓力而隕落。這無疑又是評論家舞的一場文字花槍。


  讀了這幾篇作品,感受一種「接納自己」原來這麼不容易,接納自己的創傷、接納自己的孤獨、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接納自己,對徐四金的小說人物而言,是如此的不易,葛奴乙亦是如此,如果他接納自己原本就與別人不一樣,他的生命故事會不會就完全不同呢?


  玉書分享不同的看法:也許葛奴乙的沒有氣味才是正常,我們一出生就受了家庭、學校、社會的影響,身上早已著上各式各樣的氣味,隨著年紀的增長,反而漸漸想抺去某些氣味呢!高獅回應說:如同試紙,唯有無味,才能測出真正的氣味及包容各式各樣的氣味!獨一存在的葛奴乙,該如何自處呢?


  素蓮將《香水》閱讀擴寬至故事結構及人生層面:「上了二期文學課程,上週香水課聞香後,對經典文學有深一層的領悟。香水有前、中、後調,閱讀經典文學宛如香水散發般,也有故事的前、中、後調。例如《人性枷鎖》前調人生成長故事、中調人生智慧、後調克朗肖的波斯地毯。《麥田捕手》青少年幹話連連的前調、中調麥田捕手的意義、後調冰湖的鴨子何處去。回顧人生過往,用香水前、中、後調視之,將品味更深層的意義。」


  珣甄分享譯者彭意如的想法,真的很特別,譯者居然是珣甄的好友:「翻譯《鴿子》和《夏先生的故事》的彭意如姐姐是認識的!那天我問她對徐四金作品翻譯的想法,回答是:現在對徐四金是陌生又熟悉的感覺。他的想法和風格非常獨特,過了二三十年他的獨特仍然沒有被時代所淘汰。」


  人生經驗豐富的學員們對生活都提出了睿智的想法。


  燕武精闢詮釋「人生七十才開始」:累積了人事的經驗,焠煉出處世的智慧,年經七十,是人生悟道的開始。


  玉書回憶那段寫下遺書陪伴病人度過SARS傳染危急的日子,放置口袋裡的遺書,靜靜地提醒自己「我是誰?」「這樣是我要過的生活嗎?」「生活還能有別的選擇及樣貌嗎?」出走,是一種選擇,玉書辭了工作,尋找屬於自己生活的氣味。


  天生分享陪伴孩子旅行的時光,天生打趣說兒子像是蝸牛,陪伴的時光變得緩慢,緩緩與兒子一起用感官認識世界,自己也更能享受獨處的美好。愛與信任讓陪伴成了一幅旅行的美景。


  美玲分享參與繪畫課,用色彩明暗濃淡來表現自己的感受,這是閱讀經典文學的延伸,透過色彩來認識自我表現自我。


  淑玲說自己的一生扮演了女兒妻子母親外婆的角色,期盼每個角色都能留給家人一個印象,那就是愛。


  高獅說自己喜歡中庸之道,覺得人生一定會越來越清朗開拓,因為有了經驗的累聚,對於生活的選擇及詮釋必會更自在。


  家治分享一個情境:「某人去照相館照相,老闆跟他說我們有三種照法及三種價錢:你希望的樣子、別人眼中的你、真正的你。」家治說:「年紀大的好處之一:較能夠認清自己,接受自己!」歲月讓我們有了接納自己的能力與智慧。


  這學期的最後一堂課,我們都在生命的課室裡,每位都是認真的學生,努力學著生命教予我們的課題,我們也將繼續彼此學習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