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經典文學】略述《百年降生…1900-2000臺灣文學故事》之一_高雄第一社區大學X高雄文學館

略述《百年降生…1900-2000臺灣文學故事》之一

課程日期: 113.03.12

講師/記錄:邱瓊慧


    今天學員提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什麼是文學?」對於這個問題的說解,古今評述者及創作者都自有一說也都各自成理的說法。我僅從概念作說明:是以文字方式呈現作品,就體裁而分,可分為小說、散文、詩、戲劇的形式;就主題而言,是多彩繽紛的,如鄉土文學、運動文學、自然文學、飲食文學、旅遊文學、報導文學、醫護文學……等。


  如果一問:旅遊文學與旅遊雜誌又如何分別呢?正巧,學員的自我介紹可以更具體地說明:喜愛電影的子茹推薦由小說改編的電影<可憐的東西>,小說的呈現是以文字,而電影將文字影像具像化,因為改編自小說,所以<可憐的東西>又可稱是一部文學電影。家治騎重機旅行一事,引起學員們的好奇心:「為何當初賣了重機之後,又再買一次呢?」「當初是怎樣情形決定騎重機?」「遇到挫折時,怎麼克服?」「如何避免騎重機的風險?」家治都一一說明,滿足大家的好奇心。這答問的過程沒有購買資訊及旅程規劃的提供,多的是個人生活經驗的分享,如果家治將此8年騎重機經驗以文字書寫,即成了散文作品。讀者讀了的感受絕非是「我也要買一台重機」,多的是「他的經驗讓我也想起了……」是作者與讀者生命共振的時刻。正如瑞芳說的:參與閱讀課已8年的時光,閱讀的同時,更多時候是在閱讀自己。


  課程結束後,「什麼是文學?」一直盤旋腦海,我想說的是:生命的意義在於創造,而文學是創造的形式之一,如「旅遊文學」是將旅遊一事談及到生命的存在的深層性。透過閱讀,讀者從作者的創造裡,體驗自己生命的創造,是文學與閱讀者彼此共同創造的時刻。這是屬於我的看法,相信在每位學員的心裡自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說法。這是個好問題:「什麼是文學」?


  進入課程主題。


    首先提供兩個網站:<臺灣文學網>、<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作為認識百年臺灣文學史的參考。


  生活在政權詭變環境裡的庶民,日常的語用語意自然顯露出環境多變多元。詩人陳黎<葱>描述了路名與國民政府政權遙念的對應、日常食材有屬於荷蘭語、葡萄牙語、日本語、國語等多元的語詞。隨著成長,作家思索著土地的歸屬與多元文化的融合,葱被拿來作各式料理,葱仍然是葱,土地依然是土地的本質是不會隨著形態轉變而改變的。以這首詩作開場,來說明臺灣文學的多元與多采都根源自這片土地發生的人事物。


  先介紹《百年降生…1900-2000臺灣文學故事》的成書。當時任《人間福報》副刊編輯李時雍先生邀請何敬堯、林妏霜、馬翊航、陳允元、盛浩偉、詹閔旭、楊傑銘、鄭芳婷、蔡林縉、蕭鈞毅、顏訥等作者們以「臺灣文學」為敘事主體,以「故事」的敘述形式,敘述1900年至2000年百年時光的文學變化。作者群以《人間福報》副刊為平臺,一週寫一年故事的節奏,以兩年的時間完成,集結成《百年降生…1900-2000臺灣文學故事》一書。


  這本書的內容極為豐富,帶領讀者走進臺灣文學的時間流裡,讀到臺灣文學今昔的傳承與改變,同時也讀到作家們在政局時代的更易,對於書寫內涵的變與不變的選擇與堅持。今將以時間為軸,擇選日治初期、皇民化時期、國民政府來台時期、解嚴後時期,舖述作家的創作力及作品展現。


  今日的敍說有些紊亂,期盼自己在下堂課能清楚表達這些創作者的時代軌跡及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