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地景文學系列】地景書寫︱張玉萍/正是最好的時候

正是最好的時候

文/張玉萍(2023地景文學讀書會成員)


「所有的故事,都是球滾滾圓,滾出來的。」

——李志薔〈球是圓的〉,《甬道》,頁160。

從流年埋金山,打狗山的歷史傳說與礦村生活,青春歲月裡自我的輾轉探索,始於母親給予的家鄉地圖。繼之礦村工寮裡勞動者的百態人生,遊牧者隨著時代變遷,不斷搬移遷徙,無可抗力的命運。父親因失業失志的酗酒與暴力,母親為生計操持家庭生活的艱辛,弟弟與父親相似的礦工人生,看著這一切毀壞崩塌的自己,彷彿是旁觀者,又像是逃離甬道的脫逸者。兒時父親的牛肉湯滋味,母親與叔叔親情與愛欲的沉溺與糾纏,回憶如同甬道裡一扇又一扇的門窗,想抽絲剝繭看清什麼,卻被背後吐舌的毒蛇追著往前跑。

這五年定居高雄,沿著柴山上上下下,甚至西子灣祕境等,時進時出已不計其數。對於書中所提及柴山山麓之風景,先前因柴山會走讀有機會進一步了解與熟悉。最後因緣際會,參加高雄文學館的鼓山地景讀書會,讀到李志薔老師《甬道》這本書,對年近半百的我,歷經求學、工作、戀愛、結婚、生子和育兒,此時此刻,不偏不倚,正是最好的時候。

前幾日爬柴山,刻意前往獨立山,往左眺望山腳下的水泥礦場遺跡,想著書裡所提及:「山依舊挺立在那裡......英雄傳說已渺,人為因素皆退走;山,最終,還給了自然。」是啊!這就是浩瀚宇宙間的因果循環;人生在世,生來自然,最終自然也要離開,什麼也帶不走;即使留下殘破遺景,也是讓後人觸景傷情,憑弔思念之餘,感慨萬千。

當日元亨寺下山之後,騎車往柴山滯洪池道旁的水泥礦場週邊,勘查志薔老師兒時的居住地。我看著手機裡地圖地景的定位,由青泉街進入甬道,盡頭左方即是水泥礦場的遺跡,右轉兩條巷子就是水泥廠牆的缺口,在青泉街86與84巷之間。這裡是書中〈牆歌〉提及的壁腳,水泥廠因防止炸山採礦危及村民所築之高牆。如今則是柴山滯洪池道的盡頭,也是通往北壽山與南壽山動物園的交界之處。

下一個定位是出生的巷弄84巷,手機在29號重疊,那是一棟荒廢無門的紅鐵皮屋頂與紅磚牆的屋子。我在屋外門口四處環顧,確定屋裡無人,好奇心戰勝些微的恐懼,於是走進去一探究竟。沒想到屋外看似隧道般幽暗,一進屋裡,卻是通透明亮,尤其客廳與通道間的半邊隔牆,透著青綠與天藍的室內窗,盡頭處也有窗戶,右邊則是直角三角形的隔間,屋簷一角大片剝落。

當時的我,誤以為這就是李老師的老家之一,轉身看著通道另一端,右邊還有類似廁所的空間,當時心想:「 咦?這就是“甬道”嗎?會不會太短了?」而且只有兩個房間,能夠容納六人以上嗎?帶著滿腹疑問,探頭探腦一會兒,再回到客廳之處,眼光停留在牆上兩張斑剝的海報。哇~是杜德偉耶!同樣是杜迷的我,剛好沒有這張《不走完美》專輯,也不知道他曾代言比雅久機車。想起當時的我,更喜歡他的英文專輯,也沉迷於西洋音樂與文化。雖說是追尋書中所提及的場域,沒想到自己兒時許多回憶,竟如浪潮般不斷湧上心頭。

走出屋外後,定神清醒腦袋,有隻黑身黑尾,脖子與四肢卻雪白,瞇瞇眼的貓咪,直直盯看著我。接著我往回走,貓咪保持距離跟著我,為了拍牠,我走走停停,牠也走走停停,最後,在一棟房子前停了下來。那是84巷9號,似乎是加蓋的兩層樓長形屋。

我腦海裡浮現書裡的種種描述,屋外掛著廟帳,牆上貼著慈安宮平安符令,還有坪數大小,非常符合老師家的樣貌啊!雖然跟定位相距了九戶之遠,還是在好奇心之下,拍下了屋外一角。(事後與文學館的宜家談及,確定了9號才是老師的出生地。好開心我的直覺真準哪!)

接著走出巷口,右轉往86巷的慈安宮,忽然發現貓咪不知何時消失了。巷口有幾位村民,正圍著一口鐵製大香爐,燃燒著金銀紙。我見到廟外的外營爐,插著東中西營牌位,上面寫著慈安宮「朱府千歲」,聯想到書裡所言的「朱安宮」,立刻明白,老師所謂的記憶誤植,可能是「朱」=「慈」的台語發音,也有可能是故意改變名稱,因為慈安宮的主祀是「朱府千歲」啊!牆上的列位神聖裡,也有「李府千歲」,想起書裡<含笑>提及的家神,依附父親肉體的早逝二叔,鶴髮童顏的「李府元帥」......

我轉身怔怔望著被鐵門與矮柵欄,隔開凡塵世間,神壇裡的眾神明,似近非近,似遠非遠,接著我雙手合十,嘴裡唸著:「眾位神明,不好意思打擾了,感謝啟發。」最後離開86巷,再繞回84巷時,那隻瞇瞇眼貓咪,就在盡頭處,似乎等著我跟牠道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