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附身,走讀鼓山記憶
文/鄭晴芬(2023地景文學讀書會成員)
除了文學,誰還會幫我們記憶?
或許人並沒有真正遺忘,只是有天突然就想不起來了。
時間帶走的記憶,在文學裡反覆播放,讓曾經走過的人重返時光的節點,讓未曾到場的人能理解那曾蓬勃的歷史。
《甬道》裡那道隔離聚落與水泥廠的牆,是一首哀傷的輓歌,哀悼水泥產業的凋零,哀悼因為重工產業下犧牲的居民健康,哀悼一個聚落的繁榮已到盡頭,而依賴產業維生的人卻得繼續流浪輾轉。跟著陳坤毅講師的腳步,得以目睹那面牆,牆後的山已不光禿,但那曾埋棄廢五金的土地是否還在傷逝?就像那些早逝的水泥廠工人,命運多舛。
自強新村還安安靜靜的在那裡,走過作家鍾玲的回憶,雖然前面的溝渠已經乾涸,卻也能遙想曾經水勢充沛,孩童自製的木頭小軍艦漂浮的樣子。保留完整的海軍眷舍在柴山山腳下佔據著一隅,自成一方淨地,是冷言小說《輻射人》的重要場景,保留日治時期建築風格的眷區房舍,矮牆上的鐵絲和玻璃刺,訴說防禦的痕跡。粉豔的九重葛探頭出來,聽說一月時會換上滿牆橘亮的鞭炮花,又是另番風景。
沿著水路圳溝一路遙想最原始的聚落風貌,不論是柴山下,被文人卓夢采、卓肇昌父子寫入鼓山八景的「龍目井」,或是楊逵〈剁柴囝仔〉中的萬壽山龍泉寺,對照古照片,感受時代變遷、物換星移下的變與不變。誰知道龍目井泉中竟然富含鉀、鈉礦物質,日治時期還將泉水加熱開發成有療效的溫泉旅館。望著溝渠中白濁的水色,空氣中猶有硫磺味,想像山上久遠前的溫泉鬧熱,這是走讀歷史的迷人之處。
胡長松《柴山少年安魂曲》中提到內惟埤以前可以戲水、捕魚、撈蝦,甚至還有人提議要蓋水上樂園的往事,講師也分享內惟以前出產好吃的菱角、芋頭,卻也有一句俗諺「欲食內惟芋,毋行內惟路」,就是在說泥濘的爛泥路,讓想吃芋頭的人因此卻步。
沒想到文學中藏了這麼多可辨識的風景,能在閱讀後親臨現場,感受到文學降臨,彷彿也跟著作者一起走過那歲月,能與作者有所共感,是身為讀者最幸福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