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地景文學系列】活動紀錄︱讀書會︱漫讀邊城大小事(第二場)

講題︱漫讀邊城大小事(第二場)

地點︱高雄文學館2F文學放映室

主持︱地景文學工作群

時間︱11/01(三)19:00-21:00

活動記錄︱吳金龍

時序進入第二次讀書會的期間,文學館辦理了兩場次的作家講座,透過作家李志薔、胡長松的現身講座,釐清了一些初讀作品時的許多疑惑,其中讀書會的成員經由閱讀而在現場提問、述說自己的讀後心得,這樣的互動讓小組感覺很有意思,確實發起共讀形式,能讓學員聚焦主題,並閱讀之後與作家直接面對面的心靈談話,甚至起了小組意料之外的波瀾漣漪。

而在第二次的讀書會起頭,小組成員先分享兩場次的講座摘要:

作家李志薔的講座,也許我們能用「脫逃者」一詞作為切入角度,這也是作家本人自居的說法,他認為自己是個脫離逃逸的人,因著家庭輔助的幸運,成為那個能夠逃離破落家庭環境的人,而其中犧牲的人是他的兄弟姊妹,也是他的父母,而當他回望之時,也許是虧欠心理,讓他不自覺地想要書寫出生成長村落的故事,背負上這個郵票大小地方的種種物事。然而李志薔並不是一開始就成為作家,起始他北上就讀機械系所,畢業後幸得成為學院裡的助教,告訴家裡他在台北找到了合適的工作,實然他從事編劇工作,也開始文學創作。直到他拍紀錄片走上金馬紅毯,文學獎作品登上了報紙,透過鄰人的告知,他的母親才知道兒子所從事的事情,他只能回答「興趣,有在做一點別的事情。」輾轉之間,影視與文學創作成為了他謀生的工具,他回到了高雄,得到了教職,根生落定成為一個創作的人。

參與講座的讀書會成員說自己深受感動,不單是讀完作品《甬道》,與作家本人的見面,聽作家說過去的故事,都讓學員頗有共鳴,學員認為《甬道》既像自傳又不像自傳,裡面講到那些不得已、不得志的故事,甚至會讀書的小孩跟不會讀書小孩之間天差地別的命運,都與胡長松《柴山少年安魂曲》有所雷同。對學員來說,活到五十歲的年紀,還是會被同樣的作品再次感動,也聽到作家本人的聊述,豐厚了我們對於作品的認識。而在小組看來,有讀者來到作家面前,告訴作家說我真的讀完你的故事了,知道你經歷了什麼,這對作家而言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情。

也有學員分享,如果這個作品是作家半自傳的文學的話,那麼每一次的書寫,他也會把過去就留在過去,寫完即是重生,這是他在那天聽講的感受。關於重生,也有學員認為這本書是一種自癒,不管書中的情節為真與否,作家所串起的虛實,都是在治癒他自己,並從那個過程中走出來。然而,也許對作家而言,創作讓他不斷的跳入那個時空裡面,進出之間都是在處理過往的東西,每一次都是在填補一部分的空缺。這樣的感受也回應到學員身上,在讀完書之後,加上聽完講座,突然有種作家一生的劇情被完整呈現了。

作家胡長松的講座,他的文學路徑跟李志薔又不太一樣,胡長松從高中開始閱讀本土派作家的創作,到了24歲時出版了第一本小說《柴山少年安魂曲》,算是相當早慧的文學創作者,而作家也分享這部小說已經是他對於文學技巧的高度嘗試,而創作的背後他有著信仰與情感,那是他對於柴山這塊地方的顧盼,也是世代生活在這個地區,所以他對相當認識此處環境,成為他書寫故事的源頭。那麼為什麼作家會寫出這樣悲劇性的小說呢?這回到了作家的社會關懷,在他小時候住的地方常有外省人跟本省人的族群衝突,但他認為這種衝突並不是人自願為之,而是來自於歷史、政治、生存環境的共業,但這種環境是否可以被改變,以及這種環境是怎麼造使的呢,是否可以從更廣闊的世界脈絡去理解人類生存的關係,這就形塑了作家的獨特史觀。當然,創作小說的過程中作家使用了不少的文學技巧,背後源自於一種對於人類生存處境的關心,書名為安魂曲,也正是希望受盡磨難之人,能有其所善終之處。

有學員分享這是他長這麼大第一次參加讀書會,他從胡長松的作品中思考的是為什麼一個22歲的年輕人,可以對生活環境的觀察如此深入,不管是朋友、鄰人或各種角色,感到相當的佩服。同樣的,聽到作家分享自己的創作裡都有生活的內惟形象時,學員們也感覺到作家自居的使命感,就像李志薔一樣,兩人對於自己所生所長之地有著無盡的關注。

而接下來,讀書會的主軸圍繞在李志薔《甬道》。小組成員與大家分享了書的167頁〈後記〉中的一段話:「這本書記錄的是我家鄉的故事,我原本試圖以文學的手法來寫一部村史......」這段話中的「原本」一詞是個有趣的補述,對作家來說,原本他是想要用小說體來寫作主題,但最後因為出版期程的關係,他夾雜了各種文類,並非自傳,也不是純然的散文或是報導文學,也因此破除了讀者對於這本書的許多揣測,雖然它看來是散文,但也許我們可以用更文學性的眼界去看待這部雜揉了許多人故事的作品。

回到作品本身,雖然讀書會的主題是地景文學,不過對於任何作品的討論都要先出自於自身對於作品的喜好及想法,於此,小組邀請成員分享讀後感受。成員分享他自己特別有感的是〈流年埋金山〉,透過很美好的傳說故事,以小孩的眼界去解讀柴山的神祕,而覺得好玩的點是這樣的眼光在他國中的時候破解了迷思,學校裡的老師說這裡沒有黃金,而是石灰,自此那種父親英雄式挖金的形象,變成了勞動的挖礦者,而國中的青少年階段,也是作者開始童話破滅摧毀的年紀,這種視野的變化落差,是學員特別喜歡的作品片段。而書名《甬道》也是學員好奇的部份,那種暗道朝向光源走的意象,到底是一種隱喻,還是水泥廠的工作形式也是類似礦坑的型態?有學員回應封面是李志薔的妻子所做,甬道上每一間房間都是廁所,就像是作品裡面寫的情節,每一扇門都看著成長過程裡的黑暗面。

而水泥廠的工作型態,正巧學員之中有曾經在廠區工作的經驗,與在場大家分享水泥廠的工作型態,就如同作品中所寫的,炸山是一種形式,會破壞整個地貌。另外也有階梯式開採,就像是現在的花蓮和平一樣。第三種就是隧道式的,但即便是隧道,通道也會是亮的,不管是白天晚上都是有光源的,開採之後利用設備運輸到隧道外加工。特殊的工作經歷分享也讓讀書會的學員們瞭解了新的知識,更加貼近作品中的勞工生活樣貌。

讀書會最後回到作品《甬道》的描述風格,作家李志薔在從事文學創作之前,已經有了劇本創作的經驗,因而作品中許多描述是由畫面驅動的,似乎有個鏡頭在觀看著,而文字上也帶著密度,有著美文的抒情感。對於讀書會學員而言,這本作品產生許多共鳴,也讓我們更加瞭解水泥廠區的聚落生活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