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地景文學系列】地景書寫︱黃怡如/My own private內圍庄

My own private內圍庄

文/黃怡如(2023地景文學讀書會成員)

移居高雄早期,工作居處近九如一路,偶然沿路騎車經火車後站上大橋,過愛河轉彎即變了氛圍,橫向的青海迪化西藏新疆路名牽引我這外來客進入異域迷城,這是與內惟的初相遇。近年經常性的高雄市立美術館志工執勤與內惟藝術中心觀影,總算更近內惟一些;見到地景文學系列活動名稱引用「邊城」一詞形容內惟,心中某個開關就被觸動了。

活動期間漸漸體會這「內圍庄」內各種異質元素碰撞交會,能有更多層次的解讀。作為某種意義上的高雄新移民,對許多地名人物相對陌生,故走訪內惟文學地景並不存在童年記憶的重溫,而是當下的純粹感受,同樣值得珍惜。

透過活動我們與創作心靈相遇,開展了繁麗的閱讀風景:對照著觀看李志薔公視劇集《秋宜的婚事》與《甬道》「湯味」等篇,感受內惟水泥業勞工家庭縈繞兩代人的愛恨悲愁;聆聽張嘉祥結合音樂文學的〈仙洞〉唱著從萬壽山徑相思樹頂跌落,來不及長大的楊逵〈剁柴囝仔〉龍井的故事;林仙龍〈遙對大武山〉溫柔筆觸白描手法勾勒的社區人物,在親身走訪「邊城」後讀來更富情味。

在作品中常被賦予壽山腳下地標功能的「龍泉寺」,已不復見〈剁柴〉中「後聳青山,前流碧水」竹林掩映景致,仍是座莊嚴清幽的叢林禪寺。胡長松〈柴山少年安魂曲〉阿枝在寺前輕輕牽起杜天勇的手。阿枝住在寺附近木屋,泥水匠父親蓋的總是別人的房屋。壽山腳下山麓風景還有「水泥廠的粉灰」伴隨成長的〈甬道〉人物、本省眷村原住民各族群〈柴山少年〉們玩耍吵嚷語言交流,以及鍾玲老師從奔跑檜木長廊屋到探險後山軍事禁區的〈我的青芽歲月〉,與冷言推理小說〈輻射人〉自強新村命案現場燒腦解謎。我們就在閱讀與走訪中搜尋比對一個個虛實相倚的文學地景。

登上巍峨的「鎮安宮」樓頂,背壽山面內惟埤,一覽內惟新舊社區變動快速的人文地貌。主祀池府千歲的鎮安宮內大量書法碑文楹聯展現漢文的優美也反映神明與信眾共享的價值觀與政商影響力。廟樓下第八街五金百貨和週邊內惟市場洋溢滿滿的生活感,生鮮熟食供應不絕。對街很有氣勢的內惟派出所在<輻射人>裏塑造成青春差館,我想是因為年輕的男女員警值勤有了午茶宵夜早餐各色美食的撫慰滋養,邊講垃圾話邊培養出查案的行動默契吧!

歲末開春之際正宜宮廟祈福,想著要與我的母親和高雄新移民姊妹同遊內惟龍泉寺和鎮安宮,分享文學地景見聞感受;並盼日後有機會一探壽山猩猩洞〈剁柴〉敘述者明達心中的仙洞夢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