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灣人三部曲》談人物心理與閱讀
課程日期:113.04.30
講師/記錄:邱瓊慧
今日因著學員們的討論與經歷分享,讓閱讀更加厚實。
美玲今天分享家人的故事,同時也是時代的故事:8400名臺灣少年赴日本造飛機的歷史,美玲的父親就是其中一員。
查閱林景淵編著《高座海軍工廠》的內容簡介,知道又是一段被遺忘的歷史:「二次大戰末期,隨著日本在亞洲戰場的擴大,海軍急需各型飛機支援戰地,而國內人員幾乎都已調用,遂向殖民地台灣徵用國小畢業生八千四百餘人(少數初中畢業生)前往位於東京東南方之「高座海軍工廠」,從事製造飛機之工作。徵用之初,本以若干年後,授以學歷及工作期間支付工資為條件。但隨著戰況升高,已無法進行一般課程,而來自亞熱帶之台灣少年,更難以忍受冬天之風寒。加以戰時物資不足,被迫過著飢寒交迫又必須加班工作的窘境。隨著戰爭結束,半年多後,大多數台灣少年平安返回故鄉台灣,卻不幸遭受當時政府之歧視,再陷入困境。此一段痛苦歷史,卻因一位工廠文職人員早川金次的仁慈愛心,排除萬難而設立「台灣少年紀念碑」,從此風起雲湧,八千四百名台灣少年在島內熱烈互動,並和日本高座地座建立了堅實的情誼。這一段因戰爭而建立起來的可貴之稀有歷史,已逐漸被遺忘。凡關心台灣史的同胞,值得詳細加以瞭解它的來龍去脈。」
鍾老曾說:歷史是歲月積聚而成的。人就是將歲月活出有記憶重量的主角,生活在變動歲月的人們,其間辛勞積攢生活氣力的同時,也同時成為歷史的見證。美玲鮮少聽父親談及此段經歷,再加接受國語教育與父母產生語言溝通的隔閡,於是,許多的歷史記憶便化為沉默,繼續活著才是最要緊的。歷史就交給歲月去決定,但是,相信從那段艱苦歲月掙活下來的父親,那潛在的剛毅模樣已深深烙印在兒女心田,是代代精神不死的傳承。
接著共讀楊翠 <在落滿霉粉的城市,撥尋一隙光>(梁莉姿《日常運動》推薦序)以另一角度賞析鍾老《臺灣人三部曲》的人物心理書寫。文章提到「它揭露了日常與運動的灰階地帶,這可能會讓許多人失望,因為它指認了我們都隱然知道,但大多數時候刻意忽略的那些運動中最幽微、曖昧、矛盾、衝突的存在。但是,如果運動與日常已然如此糾葛纏結,浪漫化的文學書寫並不會提供真正的救贖,唯有直面灰階,直面矛盾,直面內心的質疑、猶疑、茫惑,才可能在最黑暗的底色中,找到一線光隙。」如果以此面向看鍾老《臺灣人三部曲》的人物心理描寫,就會感到人物較為「扁平化」,少了「運動中最幽微、曖昧、矛盾、衝突的存在」「直面灰階,直面矛盾,直面內心的質疑、猶疑、茫惑」。玉書提出一解:是否與鍾老面臨的文學創作環境有關,畢竟處於「白色恐怖」,文字被監控的高壓狀態下,也許只能如此。
玉書又提了一個閱讀臺灣文學的心情問題:「為何閱讀時,會有悶悶不樂,透不過氣的感覺?」其實,我也有同感。試著以「母親」比擬為文學作品,如果聆聽其他國家的「母親」說故事,我們總是較為客觀、理性地聆聽著,反之,自己的「母親」說著故事時,我們總會有許多難以言明的情緒作崇,好似跟著她敍說的故事便落入悲傷的漩渦,不用說靜心聆聽,更別說從中領會一番哲思了。也許是所謂「集體潛意識」作祟吧!然而,臺灣母親也是世界母親之一,謝謝所有創作臺灣文學的作家,讓臺灣母親在世界發聲,沒有噤聲靜默地被世界遺忘。或許,我們重新靜心聆聽,就能聽到屬於臺灣母親的心聲。我是這樣的,不知其他學員的想法又是如何呢?
結束鍾老《臺灣人三部曲》的共讀時光,接著要進入毛姆《剃刀邊緣》的共讀。為何會選擇此書呢?其原由是共讀《麥田捕手》時,作者沙林傑說影響他甚深的書籍就屬毛姆的《剃刀邊緣》。為此,我們將走入一段閱讀生命之書的共讀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