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經典文學】簡述《奧義書》---自我的探尋_高雄第一社區大學X高雄文學館

簡述《奧義書》---自我的探尋


課程日期:113.05.07

講師/紀錄:邱瓊慧

    

《麥田捕手》作者沙林傑經歷二戰的磨難,他表示自己受到毛姆《剃刀邊緣》一書影響甚深,他隱居密林,禪坐靜心,尋求生命的安住,印度教成了他靈魂的安住所。而毛姆《剃刀邊緣》的書名則是出自印度教經典《迦塔奧義書》「剃刀邊緣無比鋒利,欲通過者無不艱辛;是故智者常言,救贖之道難行。」哲學家叔本華說:「在世界上,沒有比研讀『奧義書』更令人受益和振奮的了。它是我生之慰藉,也將是我死之慰藉。」《奧義書》是什麼呢?為何會列為人類十大經典之一?又如何能為生命拔苦慰藉?


  接續要閱讀的《剃刀邊緣》、《流浪者之歌》二本書可稱是生命之書,因為主角均走向自我、靈魂的追尋之路,探問:「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人生究竟有沒有意義,還是只能可悲地任憑命運擺佈?」「我想確定究竟有沒有上帝,想弄清楚為什麼有邪惡存在,也想知道我的靈魂是不是不死,還是身體死亡就是終點」(出自《剃刀邊緣》勞瑞向伊莎貝述說他的探尋)似乎作家毛姆與作家赫曼.赫塞二人創作的背後有《奧義書》的哲思作為小說情節、主角生命探求的推進力。因此,先以《奧義書》作為閱讀的前導,先略識此書的精神內涵。


  摘錄《奧義書》譯本的譯者黃寶生的導言,以略識《奧義書》:(以下文字是選錄)

  「《奧義書》與《吠陀經》及《薄伽梵歌》同被譽為是印度三大聖典。《奧義書》來自於那些摒棄世俗祭祀、也摒棄世俗生活方式的聖人隱者,他們遠離了城鎮和鄉村隱居在森林裡,並祕密傳授關於生命的真義。這些作者強調內在的或精神的祭祀,以區別於外在的或形式的祭祀。《奧義書》名稱的原義即是『坐在某人身旁』,蘊含『祕傳』之意,表示了『奧義』或『奧祕』。」


  「《奧義書》的內容是駁雜的,但它們的核心內容是探討世界的終極原因和人的本質。其中的兩個基本概念是梵(Brahman)和自我(Ātman)。」


  「在《奧義書》中,『自我』一詞常常用作『梵』的同義詞,也就是說,『梵』是宇宙的自我、本源或本質。而『自我』一詞既指稱宇宙自我,也指稱人的個體自我,即人的本質或靈魂。『梵』是宇宙的本源,自然也是人的個體『自我』的本源。正如《歌者奧義書》中所說:『這是我內心的自我。它是梵。』(3.14.4)」


  「《奧義書》對於『梵』和『自我』以及宇宙和人的探討,其最終結論可以表述為『宇宙即梵,梵即自我』。《歌者奧義書》中說:『這是我內心的自我,小於米粒,小於麥粒,小於芥子,小於黍粒,小於黍籽。這是我內心的自我,大於地,大於空,大於天,大於這些世界。包含一切行動,一切願望,一切香,一切味,涵蓋這一切,不說話,不旁騖。這是我內心的自我。它是梵。死後離開這裡,我將進入它。信仰它,就不再有疑惑。』(3.14.4)在《奧義書》中,諸如『它是你』、『我是梵』和『自我是梵』都是常用語,以『梵我合一』為指歸。」


  綜合上述選錄,可略識《奧義書》是古印度的經典,是探討人生與宇宙的根源和關係、認識我是誰、找到真我(Atman)、追求「梵我合一」的境界, 啟示出精神上極為深奧的真理。


  閱讀《奧義書》時,總會想起《聖經》提及的「靈」、「魂」、「體」,其中「靈」是聖靈,喻為主人;「魂」是意志、心思、情感,喻為管家;「體」是身體、行為,喻為僕人。靈是真實、不死不滅,魂與體屬不真實,即死即滅。我們常以不真實來掩蓋真實。《聖經》的經節如此記載:

「我們從前也都在他們中間,放縱肉體的私慾,隨著肉體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本為可怒之子,和別人一樣。」(以弗所書二:3)

「耶和華說:『人既屬乎血氣,我的靈就不永遠住在他裏面』。」(創世紀六:3)

《聖經》經節也記載神與我的關係:

「不要叫神的聖靈擔憂;你們原是受了他的印記,等候得贖的日子的來到。」(以弗所書四:30)

「願賜平安的神親自使你們全然成聖!又願你們的靈與魂與身子得蒙保守,在我主耶穌基督降臨的時候,完全無可指摘。」(帖撒羅尼迦前書五:23)

「……體貼聖靈的,乃是生命、平安。」(羅馬書八4~6)

 

    課室裡分享自己信仰之路,發現自己生命在那段日子一直身處在曠野,情感的失落、死亡的驟至等,像一場場生命的地震。在曠野裡,寂靜且孤獨,但也寧靜地擁抱自己,開始問自己,身處在天地宇宙的意義,追尋“靈”的真實。現在仍會走在曠野裡,但是心裡不再害怕恐懼,淚水仍會滴落,但知道連淚水都是恩典。生命的存有本就是恩典,在曠野裡,我學習著頌讚生命的初生與離去。我還在領會學習的路上,躁動的聲音減少了,多了一股靜謐的力量。


  高獅為我凌亂的述說作了精闢的一解!高獅說:「心靜,智慧的竅門會被打開,這時,靈會與天地共振,振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的自強不息心力,原來來自宇宙的能量場呀!」「修身,就是在修心,修心,就在修心的那份寧靜。寧靜致遠,靜,能讓你走向『道』的最深邃處。」


  接續的閱讀就是走入勞瑞與悉達多的追尋,追尋真實、真我、生命靈魂的旅程,相信,在閱讀的同時,我們的自我追尋早已啟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