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經典文學】 與悉達多同行2_高雄第一社區大學X高雄文學館

 與悉達多同行2

課程日期:113.06.18

講師/紀錄:邱瓊慧

   

 以上週的《心靈印記》的分享開啟今日的共讀。美玲說,在恆河邊焚屍火化葬禮儀式讓她感到不捨,美玲說,不論是蹲葬、火葬、天葬、土葬等因文化不同而有差異,但是相同的是活著的人對往生者的一種尊敬與懷念。(課室休息10分鐘,美玲的分享)或許經由觀看理解不同文化的儀典,會更客觀理性地回顧自己文化的儀典,畢竟,人類的情感是有些相通之處的。


  接著,家治說,讓他印象深刻的是印度人對「輪迴」的觀念,「苦」的纏繞是無止息的,沒有「轉世重生」的盼望,只有在聖域死亡的斷苦盼望,正因為這種消極的人生觀,讓社會無法擺脫貧窮,在疾苦裡不斷循環著。貧苦,常被視為「罪」的原由,然而,對於視「貧苦」、「富裕」為表象的達賴喇嘛提出不同的看法,在《達賴喇嘛十問》的紀錄片中提到「欲念」是根源。天生也提及我們視他們為貧窮,但他們卻視自己是東南亞強國,如同巴基斯坦也如此看待。「文明生活」是什麼?身心靈的平衡吧!我想,至於方式如何?正就發揮了人類的創意,展現出生存智慧及多元化的風景了。


  影片裡那個載著蒼蠅返回原地的司機讓我印象深刻。因為相信生命會「轉世」,所以萬物皆有靈,而且與自己是有「淵源」,那麼,便會產生「眾生平等」的想法及態度。重視「種姓制度」的印度教衍生出「眾生平等」的佛教,也許是一種救贖,然而,現今印度的「種姓制度」階級觀念還是根生柢固地存在著。或許導演是戲謔手法的諷刺吧!


  回到《流浪者之歌》的討論,因為看了《心靈印記》,討論過程會舉影片的人物為例。


  悉達多再次覺醒他的世俗生活的體會之路沒有高尚的目標、沒有渴望、沒有昇華,沒有真正的心靈滿足。極度失望的悉達多,本想以自殺來結束可恥的生活,解決心靈可怕的空虛。當一切拋下,空白的腦海響起的是最初、最單純的想望───「奧」。在心靈清明的剎那,他領悟到:表象世界是短暫無常的,形象身份的輪子轉得快、幻滅快;空虛的心靈是因為沒有付出愛;「自我」的死亡,才能回到小孩子的單純;過去的自己太自以為是。不禁會問悉達多「學習」與「發現」兩者有何不同?怎樣才能回到小孩子的單純?

    以《心靈印記》的夫婦為例,他們以尋找「完人」為主要的目標,目標成了路徑的唯一定向,那麼,身邊的人事物的偶遇便成了達成目標的過程,無法全然引起單純的好奇,如孩子般全心投入與聆聽。技藝的「學習」當然需要專注與設定目標進程,然而,若就「心靈」方面,也許「空杯子」哲理會更開闊與自在些。試問,如果這對夫婦僅僅是隨心去印度,無所為而為,那麼,所有的相遇都成了獨特的風景,而每一風景都為他們開了一扇好奇探尋的窗,「發現」成了不期而遇的美好。

  正如高獅所言:「每一個悟道的禪師,多是從廟堂裡學習唸經拜佛,終不得其解,最後讓自己走出佛寺、雲遊行腳,在電光石火中,發現自己本來面目而頓悟。」


  悉達多決定當一位河流的擺渡人,和大自然學習,這其間,悉達多又有不同的領會:向下努力、沈潛、尋找深處是好的;學習以平靜、等待、開放的心去聆聽,不帶激情、不含願望、沒有判斷、沒有意見去聆聽;對水而言,沒有「時間」這樣東西,只有現在;生命似一條河流,沒有任何時刻是過去,沒有任何時刻是未來,只有現在,和現在的實在;生命是不可毀滅,每一時刻都具有永恆性;生命的經歷是獨特的,無法傳授及取代;自覺生命的統一,每一刻都能思考著統一的思想;與生活生命之流取得協調,滿懷者憐憫、同情,委身於流水,對於人們活著的力量,有更同理的瞭解。對於悉達多的領會,河流會對悉達多回應什麼? 

  燕武說,河流會說:「安靜,別想太多!」淑玲說,河流會靜靜地聆聽悉達多。涼寶說,河流會向悉達多說:「珍惜當下!」高獅說:河流會說:「你還沒有成為河流!」高獅引用美國早期環保運動的領袖約翰.繆爾的話:「在自然中,

你要陽光灑在心上,而非身上;你要讓溪流穿軀而過,而非從旁流過。」高獅接著說:「人要融入自然,在自然中玩索、逍遙於自然。」


  悉達多在追尋生命自我的過程中,曾遇見二位內心完整的修行者,其一是如來佛,另其一是瓦樹地瓦,他們的生命是呈現怎樣的狀態?

  如來佛浸湎在沉思之中,平靜安詳且靜穆,他安詳下垂的手與手上的每根指頭都流露出和平完美,祂不追求什麼,也不模仿什麼,柔和散發出恆久的靜穆與不滅的光輝。瓦樹地瓦說他是向河流學習一切事物,這河流在他心中是神聖的。怹把每一個字都靜靜的開放的等待的聽進去了,沒有遺漏一個字,毫無不耐煩;在聽的時候既不加讚美,也不批評,就只是靜靜聽著。瓦樹地瓦已是自然之流的存在--─和諧永恆合一。


  最後回到書名《流浪者之歌》,悉達多領悟了什麼?


  書的末尾悉達多向好友歌文達講述了自己生命的領會:「從來沒有一個人是完完全全的聖人或徹頭徹尾的罪人」、「時間並不是真實的,這世界不是緩慢的朝著完美的途徑發展。世界每時每刻均是完美的;每一種罪均隱含著恩赦,每一個孩子均是潛在的老人,每一個嬰兒在身上均帶著死亡了,每一個將死的人均帶有永恆的生命」、「任由世界像它這樣子,去愛它,高興的讓自己屬於它」、「要用愛,用讚美和尊重來對待這世界,對待我們自己和所有的存在物」、「言語對奧秘的思想並無好處,思想一經說出來便與原來的意思有點不同、有點曲解、有點愚蠢」。正如悉達多領會出「知識可以傳授,智慧却不行。一個人能發現智慧,在生活中實踐智慧,藉著智慧堅強自己的意志,創造奇蹟,但却無法言傳智慧,教授智慧」。

  

  「流浪」是什麼意涵?當悉達多在河邊聽到河水發出「奧」的聲音時,他說:「我不得不經歷失望,不得不沉淪到思想最深的深淵裏,沉到自殺的念頭裡,為的是要能體嘗恩惠」。「我的道路還會領我到什麼地方去呢?這條路很愚蠢,這條路也許是條迂迴盤旋的路,也許是在繞圈子,然而不管它是那一種路,我會走下去。」去經歷、去愛,沒有預設的相遇與感恩,許是「流浪」之意吧!


  浪遊此生,年歲的故事拼織成布,儘管有時以淚水汗水為線,披在心上實是暖和的。一路風景走著走著也哼出調來,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與悉達多同行的這段時光,更珍視自己的經歷,更想如孩童般在生活裡創造自己的興味來。正如悉達多所說「知識可以傳授,而智慧不行」,在與悉達多同行的這段時光,你讀出自己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