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青年們請跟我來」讀書會
小說場 : 進擊的小說(!):技藝、邊界與自由
作家後記
文 | 陳柏言
〈兩個世界的生活:記高雄青年文學獎前導推廣系列讀書會〉
課程結束以後,我和幾位意猶未盡的同學「續攤」,從文學館走路出發,去逸萱大力推薦的「角洲牛排館」聚餐。據說,「角洲」的老闆曾在美軍俱樂部廚房服務,而這確是一家滿滿舊日情懷的(台式?)西餐廳:階梯,地面,桌巾,彷彿走進了《老狐狸》的電影場景。我們入座,漫無邊際的聊著。當然,不只聊小說,也聊小說以外的。然後就停電了。奇怪的是,客人似乎沒有任何騷動。他們在黑暗中談話,彷彿停電是本已安排好的餘興節目。電很快就來了。服務生開始走動。送餐。我們繼續談說,吃食──然後再次停電。我們竟也無師自通,在黑暗中學會保持冷靜,低聲說話。這是高雄人的靜定與優雅嗎?我說:「我要拍下來。」然後電就來了。
我想起,在第一週的課堂上,我讓同學們分享生活中的「個人新聞」,並試著談談,要如何從中捕捉「小說感」。同學們很快就進入狀況。他們侃侃而談,自己或者他人(也許只是偽裝?)的故事。他們細細的描摹,遠渡來台的床蟲,日夜顛倒的夜遊時光,談同學在小琉球遭遇的奇怪車禍(「小琉球」不就是一個很有小說感的場景嗎?)。我們並不反覆糾結,「小說感」是什麼,而是走進故事的核心,去思考:如何調動敘述的角度和次序,增加細節,如何把一個故事講得動聽?我不禁感嘆:如果時間倒轉,我一定會分享在「角洲」遭逢的停電事件,那是多麼魔幻的時刻。
魔幻的時刻,也許就是這門課本身吧:這樣一群人坐下來,在林木光影的掩映間,專心致意的談論了兩個下午的小說。這堂課程,是否也將成為在座某位小說家的題材呢?
我告訴同學們,試著不用文學系學生的角度,而用「小說家」的目光來思考,來閱讀。我們走進小說。我選擇了唐代小說〈吳保安〉,讓同學共讀。本還擔心面對文言文,同學們會避之唯恐不及。出乎我意料的是,同學們讀得認真仔細,觀察到書信的情緒紋理,也深入討論「倒敘」的用法。最有趣的是,還興起了「這是不是一個BL故事?」的辯論。同學們提到《風流浪子的男友:晚明到清末的同性戀與男性氣質》一書,並從輕小說讀者的角度出發,回頭思索〈吳保安〉。這是我理想的討論:讀小說和寫小說一樣,也許就是不斷岔題,卻又不斷折返。
所以我們回到創作。第二週,我們談談彼此的作品。我讓同學們以構想一個「衝突的場景」為核心,作為週間練習。當然,同學也可以繳交已完成的作品。我很喜歡彼此從創作者的角度,給予另外一位創作者提醒。那並不只是單方面的教導,而是打開換位思考的「可能性」:如果是我,我會這樣做,你要不要不也試試看呢?小說當然是一門自由的藝術,然而其中的技藝與邊界(無論是小說外的或小說內的),仍需要我們不斷留意與探索。
創作終究是一個人的事。在課程之後,我們回到了自己的生活。我以為,這個活動最珍貴的地方,不只在於提供小說的知識,更在於寫作者之間的情感支持與交流──我們都因為高雄,因為小說,來到這裡。我想起柯慶明老師說的:生成變化是「敘事」的著眼點。因此,宇宙,自然,社會,乃至於我們生活的每一天,都當用「敘事」的角度來反思。我相信,小說家總是擁有兩個世界的生活:停電的,有電的;遠方的,此地的。當然還有:虛構的,不是虛構的。祝福我們帶著「敘事」的眼光,繼續讀,繼續寫。未來再坐下來,聊聊彼此的「新聞」,那一定很有趣。
2024 「文學青年們請跟我來」讀書會
贊助單位|文化部
指導單位|高雄市文化局
主辦單位|高雄市立圖書館、高雄文學館
高雄文學館 H 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