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經典文學】心靈淨境的尋覓路蹤---從《心靈印記》看《流浪者之歌》_高雄第一社區大學X高雄文學館

心靈淨境的尋覓路蹤---從《心靈印記》看《流浪者之歌》


課程日期:113.06.11

講師/紀錄:邱瓊慧 


    每每觀看生命主題的作品時,總像是往一堵牆抛擲一只球,球一逕地彈回自身,自己也成了叩問者,頻頻問著信仰與生活的課題。

  「如果遇見生命的聖者,我想問什麼?」

  「是什麼理念想法支持著我走到現在?」

  「以往的理念與想法不能解決我目前的困惑,我想往哪去尋找?」

  「是什麼讓我感到『心』累?」

  「『知識』的積累,對我的意義是什麼?」

  「我如何定義奇蹟?我相信嗎?」

  「美與醜是怎麼產生的?我是如何看待的呢?」

  「我對平凡與偉大的看法?」

  「快樂,是從何而來?」

  「讓我走向心靈修行的路會是什麼原因呢?」

  「我希望心靈擁有什麼?透過什麼方式來尋得呢?」 

  「追尋『真理』、『道』非要千辛萬苦嗎?」

  「我對新生命的出生的看法?」

  「我覺得萬物生命與我的關係是什麼?」

  「我相信輪廻嗎?」

  「我對『罪』有何看法?『罪』又如何洗淨?」

  「看待『死亡』是需要學習的嗎?」

  「安葬『儀式』有什麼意義?」

  「『蹲葬』、『天葬』、『火葬』、『土葬』等儀式的相同意義是什麼?」

  「為什麼以『聖』字稱山、水呢?」

  「登上一座聖山或是受浸於聖水,對我會有何影響呢?」


  這些的自問都是因為看了《心靈印記》這部影片而起的,要回應自己的問題,還真要沈思許久,甚至得邀「歲月」一起作答呢!


  《心靈印記》是伊朗國寶級大師馬克馬巴夫的作品,女主角是崇景甘地、德蕾莎修女的有神論者,男主角是社會主義的無神論者,新婚的他們選擇印度作為蜜月地點,女主角想尋訪靈修老師口傳的「完人」,希望能尋得新的信仰,以讓自己的心靈得到喜樂;而男主角看到的是貧富懸殊造成的社會問題,他執疑神的存在,對於靈修之途是充滿疑異的。

  

  在印度行旅過程,他們遇見「被奇蹟困住的老人」、「崇拜神祗力量的妓女」、「視蒼蠅為轉世爺爺的司機」、「踩踏著沙漠螞蟻的步行」、「被稱為『完人』的牧牛人」、「成為叢林苦修沙門的德國人」、「期待能火葬於聖地,亟盼超脫輪廻的老人」、「小沙彌在恆河邊聞嗅屍體火葬的氣味」、「在恆河受浸禱告的人們」,所有的情景都顛覆著他們過往的知識與經驗,好似一場心靈的地震,破壞了既有的想法理念,也許安靜「歸零」是穩住心靈的方式。男女主角分別坐在恆河邊、受浸於恆河,是「放下」執念的一種放鬆交託。


  真真要走一趟印度行嗎?抑或是走遍天涯呢?影片作了如此的回應:「牧牛人」送給女主角一段文字,他寫著:「我跨越七大洋,攀登七大山,走過所有河谷,穿越廣大平原,經歷所有季節,旅行在世界各地,等我回到家時,卻驚異地發現,全世界就在我家花園裡,那一小片葉子的露珠裡。」高獅摘錄唐代無盡藏比丘尼寫的偈語:「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兩者有著相同的境遇。原來,尋覓是必須的過程,好比經歷了好多的「錯過」,才累積成一個「領悟」。好比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提的三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樓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為學如此,尋求生命之道亦是如此。


  不禁聯想著《剃刀邊緣》的「勞瑞」以及《流浪者之歌》的「悉達多」是否在印度也經歷這些奇遇,是否也顛覆了以往的知識與經驗?如果我走了這趟行旅,我又會如何呢?相信心靈秘地的門也會叩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