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經典文學】美好時光的同在_高雄第一社區大學X高雄文學館

美好時光的同在

課程日期:113.07.02

講師/紀錄:邱瓊慧


     課程從漫爛春天3月慢慢行來,炎炎初夏結束課程,這季節的流動如同我們共讀內容,那些經典作品也是生命季節的流淌。閱讀鍾肇政《臺灣人三部曲》,讀出被擺在歷史宿命蹇頓圍困裡的生命,他們依舊尋光前進,感佩先民們擁抱榮譽與希望活著的力量。再讀毛姆《剃刀邊緣》,從戰爭場域重回現實的勞瑞,他的生命被殘酷無明撕裂,變成殘破、虛無,他盡力為「已死透」的自己尋求意義,雖然在現實生活裡孤寂地踽踽獨行,正因為經歷過苦難,所以勞瑞的生命更能顯出真誠與憐憫同理。更多時間是共讀赫曼.赫塞《流浪者之歌》,共同賞讀電影《心靈印記》、雲門舞集舞作《流浪者之歌》,以具象的方式走入生命寂靜圓融的修行過程的追尋與回歸,明白了生命的浪遊歷程如涓滴、如沙塵,唯有珍惜凝視,必能涓滴成泉、聚沙成塔,在生命裡擁有厚實的領會。


  生活就是我們修心的場域。這堂課是精彩的,學員們將閱讀力量移向生活的投入,感動與感懷在內心成詩成文。


  燕武極用心將環島義騎的九日行製成PPT,分享在這趟旅程的目的是騎到各縣市頒發學童獎學金,讓這些孩童能感受愛的力量與愛的傳承。燕武既投入騎乘又客觀觀察其他人的互動,義騎發起人、腳踏車團隊、母女檔、父子檔的表現,都讓燕武有一番的領會,這番領會在心裡發酵,成了燕武厚實的記憶。


    世彬雖是初次參與文學閱讀的課程,卻是出席全勤。世彬說,這個時間是他的日常的「休止符」,是讓自己放空的時間。世彬在課室裡常提及「想」、「多想」、「不想」的生活態度,讓我聯想起「山是山」、「山不是山」、「山又是山」的歷程。世彬的提問往往也是最單純的文學本質。


  萬年也是全勤,認真的上課態度令人感動。萬年分享舞作《流浪者之歌》靜定的僧者讓他印象深刻,他幽默地說著,如此酷熱的氣候,不知他是否挺得住?確實,環境一直在變化,對於身體是一種熬鍊,然而,悉達多在乎的是靈魂的熬鍊及靜淨,生活即是道場,如果挺不住,必定有挺不住的原由,也必是另一段與自己對話的啟程。


  駿瑜是活脫脫展現彈性與自在愉悅的模樣。駿瑜活在當下,不受年齡的限制,樂在學習,享受學習過程,多樣化的學習讓她的生活充滿不同色彩,舉凡茶道、餐飲、語言都是現階段學習的方向。能將學習當作「找樂子」的輕盈態度,著實讓人欽羨。祝福駿瑜,也期待下次的共讀同在。


  美玲說,她十分喜愛毛姆,當閱讀《剃刀邊緣》、《人性枷鎖》、《月亮與六便士》的作品時,贊歎患口吃的毛姆可以寫出如此流暢的文筆,更體會毛姆對於人情的溫柔之情。也因著溫柔之情,讓美玲憶起昔時英國遊學時的房東友人,他的處世態度亦如毛姆般,既同理且溫柔。美玲說,暑期將再閱讀毛姆的其他作品,也預計多看些英國文學作品。聽著美玲的分享,實是甚喜,歡迎美玲加入「書痴」的行列,享受與書對話的時光。


  天生的閱讀是極具多樣的,也因著天生的生命經歷,常帶給我們不同的思考角度與省思。大家亟想聽聽天生的分享。天生說,這期的課程偏向生命的探求,讓他想及難忘的經歷與感觸……「最後一口氣停止,生命消逝前的眼瞳的最後一點光,人到底在想些什麼?」天生說,閱讀文學作品就是透過作家的省察以及自己的反思的沈靜歷程,是他生命困惑時的出口。聽天生說的「眼瞳的餘光」,聯想著揮別的最後姿態,心起茫茫然的蒼涼,許是我亦在文學裡取暖。


  相信文學不僅能取暖也能送涼,在炎炎夏日裡捧書閱讀必也是消暑良方。夏日過後必是迎來璨黃的秋天,等待秋日共讀的時光到來,因為生命美好的同在是多麼難得。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