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地景文學系列】活動紀錄︱作家講座︱乾麵、港畔、夕陽:我的高雄文青時光



時間︱810(六)14:00-16:00

講題︱乾麵、港畔、夕陽:我的高雄文青時光

講師︱鄭順聰(作家)

地點︱高雄市立圖書館南鼓山分館

 

本次講座邀請曾在國立中山大學就讀國文系四年的作家鄭順聰,來分享高雄如何成為他的第二故鄉,培養奠基他成為文青的重要時光。講座一開始,作家即為「故鄉」下個當代的定義,提到古早時代阿公阿嬤婚後從來沒有離開庄頭,他們的故鄉是定點,但現在年輕人要就學就業一直在一個地方,從來沒有離開過是很難的。「故鄉」的概念比起未曾變動更趨近於「移動」。

高鐵一日生活圈,導致「兩地居」的現象,日常工作在一地,休假在另一地的情況變多了,都市與鄉間來回居住,使得故鄉的概念也變得流動。作家將曾在高雄居住的經驗寫下來,包含有人文風景、建築歷史、甚至食物等關於地方的地誌書寫,增添了更多的生活感與氣味。

細數成長經驗,作家為嘉義民雄人,後到高雄中山大學唸國文系,畢業後在臺北讀臺師大國文研究所,不當老師,去外面找頭路。進入出版業當《重現台灣史》、主編和《聯合文學》執行主編、到教育廣播電台擔任《拍破台語顛倒勇》主持人,在公共電視台當臺語節目《HiHi導覽先生》的顧問和發想。作家將自己主要的寫作與工作分為四個面向:一、重建臺灣史,第二、純文學創作,第三、推展臺語,用教育部的臺語文字來書寫,寫過電影、劇場、歌詞等,四、參與演講。

本次的講座以高雄的地誌書寫為主題,作家介紹自己曾書寫過的高雄作品:《海邊有夠熱情》是專寫蚵仔寮、《台味飄撇》有些寫到高雄,《夜在路的盡頭挽髮》是散文集,裡面有些也寫到高雄時光,本日主要是以《台味飄撇》這本書為主,來談高雄的「吃」。

以朗讀臺語詩〈舊城城隍廟〉為開場,分享寫作的靈感來源。早前作者大學時期曾訪問過居住於舊城的葉石濤文學大老,當時只是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大學生,後來一次在鄭炯明醫師的診所募款,遇到葉老,葉老還帶他們去旁邊的冰店吃冰,在冰店上台灣文學的歷史。後來在《聯合文學》上班,有一次葉老得了臺灣文學的大獎,於是雜誌社派人去訪問他。

葉老說他每天早上到蓮池潭,帶很多的麵包餵流浪狗,現在變成蓮池潭文學步道,就是葉老生前散步的步道。後來左營有眷村,左營的廟很多,但有一間廟是外省人和本省人都拜,清朝官方說每個城都要有城隍廟,所以城隍廟就代表族群融合。

寫這首詩的時候,作家坐在廟裡,遙想自己終於來到葉老常提到的這間廟了,旁邊有賣黑輪、肉圓的小攤販,他買了一杯飲料,坐在正殿旁邊,看著廟內風景。許多人虔誠的在拜拜,這時有一個婦人皮膚很白很瘦。大殿裡的天井透光照在她的手上,映出明顯的青筋,彷彿神明在說話,感受到廟就是台灣人的心理醫生,如果沒有廟國家就會亂掉,很多人在那裡吐心事、拜拜,那位婦人感覺有很多的心事,雖不知道她在說什麼,但從她手浮出的青筋可能代表她歷經了很多的滄桑。「我無欲問事,電波」,當時作家在廟裡,拿起手機,拍了一張照片告訴朋友自己在哪裡,電波那一頭的朋友問他「一个人?」,他說「Not  alone,with Gods」,因為在城隍廟被眾神圍繞。而「一粒安全帽是一粒凝心」寫這句話,正逢上下班時間,蓮池潭旁邊騎士來來往往很多人戴安全帽,安全帽雖然是一個保護頭的功能,但當時也有感覺這些騎士是為了生活忙碌奔波,「凝心」有一個心事、鬱悶的感覺,心裡凝住了,安全帽當下變成是一個心事的象徵。

〈光批〉這首台語詩則是記錄年尾年終獎金的發放的時分,作家走在台北的路上,看到《魔戒》三部曲的電影,首部曲才剛看完,沒想到第三部就要出了。時間飛快,窄小的公寓照進黃昏的光線,幾盞路燈和樹影,像極了明信片。光批就是明信片,日語叫繪葉書,而這張明信片是時間給予的年終獎金,鬱卒、歡喜、焦慮、希望,都要走向回家的路。人的一生會收到幾張時間寄來的明信片?對未來有點悲觀,哀嘆時間愈來愈少,但不要去想,能盡力去做就好。今天的演講也是遙寄給往昔的明信片,紀錄作家三十年前在中山大學就讀四年的回憶,與後來陸陸續續在高雄活動的回憶,變成明信片,寄給自己也寄給與會的聽眾。

作家與聽眾分享中山大學回憶照片,一幀幀照片,有教室長廊、師生校園合照和夕陽餘暉海港風景,遙念當時抱著精裝書奔跑在走廊上趕著上課,三十年前清瘦的少年模樣,回憶的長廊,歲月是一把殺豬刀,唯一不變是長堤船舶黃昏哨口。

隨後朗讀一段散文,提到入夜西子灣的海堤蘿蔔坑情侶挨著看海,好友開懷暢談,或是獨自想著心事,「望著輪船一艘艘停佇海中央,在孤寂的人的眼底,也是孤寂的。」白日人群的喧嘩止息後,柴山蟲啼鳥鳴,只餘摩托車聲洶湧和宿舍內學生之歡鬧。夜更深後,關燈上床閉眼,海濤聲一波波湧來,旋入時間深處成為迷人的聽覺記憶。

作家將記憶拉回當年的武德殿,還沒有修整的像今日這麼美,卻依然氣派,紅磚建築跟咕咾石,覺得是哈瑪星最漂亮的風景之一,爬上去望遠氣勢開闊。近年回來高雄總愛駐足的一二三亭喫茶店,日本式的建築,窗戶透進的光影最是迷人。哈瑪星靠海的地方,巷道裡面海邊的光特別的乾淨清爽,當年海邊的腥味,還有風吹來的膚觸感,帶點被太陽曬過的鹽味,不遠處的海之冰,巷子盡頭的海,都是屬於哈瑪星的記憶。

鼓元街的巨大欖仁樹,在巷弄中伸展,再過去就到廟口,目前是被市府保護的樹。作家記得大四時就住在旁邊的巷子,每天都會經過這棵樹,以前這裡有個阿伯在賣甘蔗汁、紅茶,無論何時出門路過,阿伯永遠在看Z頻道的摔角,看得很激動。固定吃的幾家店,有碗粿枝和一個只在周末營業的肉圓,禮拜天下午都會去報到。忍不住為這段經驗寫了文章,收錄在《夜在路的盡頭挽髮》。

紀錄海岸線上的哈瑪星,市井生活的樣貌。有規律的作息,清晨的偉士牌摩托車發動聲音、吸塵器聲、重低音音響、狗的哀鳴。傍晚的視覺風景,奔跑的放學幼童、迎接女住人的狗群,嗅覺上的飯菜撲鼻,聽覺上的電視人聲笑語,淺淺歌仔戲哭調仔從鐵花窗裡傳出的阿嬤哼唱聲。這是屬於高雄的市井聲音,與他住在鄉下庄頭左鄰右舍的感覺又不一樣。

作家細數自己曾居住過嘉義、高雄、臺北,到處去演講也停留過台灣許多地方。他認為臺灣生活最美好的地方應該具備幾項機能,一、要有很台式的生活,二、要有好吃的小吃,三、要有漂亮的地景,四、生活機能要非常方便。作家認為臺北市最好居住的地方是民生社區,以前是美軍社區,他目前居於臺大師大附近,有森林公園很多綠樹,天母也是不錯的地點,但生活機能中沒有夜市。但從天氣來看北部其實環境都不算太好,一年中很多陰天,衣服永遠曬不乾。

中部最好的就是臺中,尤其臺中火車站前面,沒有空汙以前,臺中的風候非常好,很多臺中的朋友住了都不想走,街道四方很舒服。臺中火車站周邊有很多市場,有臺灣式的生活。臺灣式的生活一定要提到臺南的中西區,在沒有觀光化之前,又好吃又舒服,環境又好,臺南的巷弄裡有很多的大樹,臺南的巷子裡走到一半一定會看到一間廟跟一棵大樹,這是臺南很棒的地方。

再來就是哈瑪星和鹽埕,生活機能好,台式的生活味濃厚,人情味很濃,重點是小吃,以小吃作為座標的話,就是臺南的中西區、嘉義市,這裡和基隆市。

對照哈瑪星地圖看鼓波街、麗雄街、鼓元街、廟口、千光街,這裡路名都很美,延平、第一船渠、第二船渠,現在做不起來的鼓山魚市場,以前他住在這附近,考研究所時半夜睡不著就走到漁港,大概三四點,漁船就進來,卸一箱一箱的漁獲,一隻魚三十塊問少年仔要不要買,半夜還有賣黑輪的攤販。

依據哈瑪星古地圖來看,哈瑪星以前是海,英國領事館下面都是西方人蓋的洋館,日本人來了以後將水上人家匯集的此地稱為「湊町」,是填海的海埔新生地,規劃了棋盤式的設計。綜合清末洋館、日本日式房子、日本洋式建築,戰後居民的房子,哈瑪星的建築非常精采。宮崎駿使用日本老房子做自己的街景,如果臺灣要有自己的動漫,要設定歷史的場景愛情歷史戰爭,作家覺得哈瑪星最適合當這樣的場景,臺南比較傳統,哈瑪星則新舊交融。自己如果設計一個故事概念,可能是一個小女孩的眼光,看焦點從旗後閩南式的漁村,到英國人蓋西洋式的房子,然後經歷日本人蓋日式房子、蓋西洋式房子,反映築港的三四十年變化,哈瑪星是最好的建築背景場景。

休息時作家也與聽眾閒聊,播放代表高雄的幾首歌曲,陳建瑋的〈愛河〉及淺堤的〈陷眠〉。〈陷眠〉表現出熱天很想睡覺,很有高雄的氣氛。但作家也感嘆,他心中理想的高雄代表性歌曲尚未出現,臺南有謝銘祐的歌曲,充滿了府城晃悠的生活氛圍,可說是臺南的象徵。高雄外來移居的人口很多,以前又是工業城市,現在是演唱會城市,並詢問聽眾心目中想到高雄就能連結的關鍵字為何。聽眾紛紛提出「愛河」、「海港」、「天際線」、「左營高鐵站」、「壽山」、「工業」、「西子灣」等心目中的高雄代表詞。像是有一陣子是台灣的代表詞是「番薯」、「布袋戲」,現在是「珍珠奶茶」,臺灣的型態也不停在改變。

接著討論美食,哈瑪星再過去是鹽埕埔,作家說自己是在高雄讀書才吃到很多乾麵,有豬油香的乾麵是「高雄乾麵的氣口(khuì-kháu 啊!豆芽爽脆,或以韭菜增翠,一定要有肉柿仔(bah-phuè-á,肉片)」,兩三片伸長了腰慵懶躺著,甚至乾裂出紋路,乃整碗麵視覺的樞紐。」大胖豬油拌麵、崛江麵與大義街無名麵店、阿進切仔麵、鄭家切仔麵都是作家的心頭好。鹽埕埔街廓筆直的大街小巷,有探尋不盡的好味道:天天沙茶火鍋、水源羊肉海產店、郭家肉粽、小西門燉肉飯、大溝頂虱目魚米粉湯」、米糕城、老王壽司、冬粉王,塗魠魚羹、溫州餛飩、雞絲麵、菜尾湯、滷味、李家圓仔冰、高雄婆婆冰、冬瓜茶、新樂街聞名的奶茶……各式美食聽得台下聽眾食慾大開。

除了美食的書寫,作家書寫高雄的作品還有《海邊有夠熱情》和《仙化伯的烏金人生》兩本作品,兩本都是寫高雄沿海地方聚落的故事。駐地書寫《海邊有夠熱情》裡面有蚵仔寮漁港、赤崁聚落、永安的魚塭,目前赤崁聚落的社區營造很成功,有海邊的夜市,固定的文創市集演唱會,是地方創生成功的範本。《仙化伯的烏金人生》則是快七十歲的仙化伯畫了幾百張圖,記錄當時抓烏魚的技術,去介紹蚵仔寮那時的烏魚文化,這本繪本還曾去波隆納展覽。

對鄭順聰來說,「高雄是一部寫袂完的青春小說」,一直想寫一部在高雄讀大學的小說,目前已經有十六萬字,但尚未完成,先與聽眾分享《情歌唱徹》的一些章節。寫海港、寫愛情,人生總是一直不段遇到新的際遇,但會覺得沒結果,是很複雜的情境。這本書透過大學回憶在寫人的感覺。寫哈瑪星的夕陽,有浪漫的氛圍。

鄭順聰說高雄的書寫絕對是寫不完的,也期許透過這次講座能讓聽眾理解一些高雄的知識,或是知道哪裡有好吃的小吃。高雄是鄭順聰的第二故鄉,作家相信只要一直書寫下去,讓高雄的文化底蘊愈來愈強壯,高雄這個城市就可以擺脫弱勢,不會被看輕與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