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11/09(六)14:00-17:00
講題︱過綠川:南山詩蹤
講師︱陳坤毅(打狗文史再興會社理事)
地點︱鼓山車站沿線
活動紀錄︱鄭晴芬
*
陽光晴朗的秋日午後,由高雄文學館主辦的2024地景文學「行過綠川」,來到了最後一個沿線散策的走讀篇章,本次由高雄在地文史講師陳坤毅,以古典漢詩為嚮導,細分為四大主題,「蒼煙」、「綠川」、「南山」、「福海」,帶領學員循著輕軌沿線,走讀中鼓山與南鼓山的文學地景,尋訪時代差異下存與不存的地方風景。
第一主題「蒼煙」,由鼓山車站揭開序幕,述說中鼓山舊地名「巖仔」的由來,與「巖仔廟」也就是地方著名的元亨寺有關。舊稱為元興寺的巖仔廟,最早乾隆時期就已興建在半山腰,主祀觀音佛祖。柯廷第的〈元興寺〉、卓肇昌〈暮春遊元興巖〉詩作中,提到寺前溪流,即為今日愛河。從寺廟遠眺可見眾多農田景觀,呼應了日治時期當地稱為「田町」的命名。
從山腳下的四天王殿,搭乘電梯轉上元亨寺大殿,電梯前的壁畫也呈現了舊廟貌,廟後背山,立面典雅,由澎湖匠師興建。新的大殿則氣勢恢弘,在廟前廣場遠眺中鼓山與南鼓山,遙想早期《鳳山縣志》提到高雄潟湖範圍擴到平原區裡面,元興寺可看到鹽埕區一帶一片汪洋的狀態。
「蒼煙」除了是佛寺香火鼎盛的香煙裊裊,戰後王隆遜的〈元亨寺題壁(錄二)〉也寫到山嵐霧氣繚繞山頭的飄渺感。日治時期許金田的〈登高雄山〉則帶出本地的另一個重要地景「工廠煙囪」,追溯自1919年淺野水泥株式會社,利用壽山豐富的珊瑚礁石灰岩的資源,收購附近的石灰業者,在中鼓山地區成立了成立台灣第一個水泥廠──淺野水泥工場。工廠煙囪排放的黑煙,就連在南鼓山登山的詩人也能看見,也因為工廠的成立,帶動附近貨運車站「田町驛」興建,淺野支線是淺野公司捐錢特別建造軌道深入場區方便運輸,同時也利用鼓山運河的水路,運送覆鼎金過來的紅土。鐵路與水路的便捷,讓中鼓山地區變身為重要的工業地帶,從詩句中也可觀察到中鼓山從農田地景轉變成工業地景的狀態。
「雨過見晴天,涼風拂綠川。」眾人搭乘輕軌前往鼓山區公所站,開啟第二主題「綠川」。探訪了澎湖廟「天軍殿」與愛河邊的慈仁宮,由廟宇的對聯看近代重要詩人及書法家蹤跡。對聯除了神蹟,也描繪了地方風景。1980年代興建的慈仁宮遍布著壽峰詩社重要詩人的蹤跡,此處與壽峰詩社相近,可能是鄰里友好建廟時相邀做聯,同時壽峰詩社的詩人也經常來此參拜並寫下多首與慈仁宮相關的詩,蘇柳汀〈春日謁慈仁宮〉即為一例。其中最重要的詩人高文淵長期擔任壽峰詩社總幹事,為高雄詩壇貢獻極多,其住家就位於綠川街附近。
由三聖殿可眺望一整片的愛河風景,詩人筆下的「綠川」就是愛河。愛河水色會因不同時段而有而有不同的色彩變化,紅褐色的愛河可能是藻類大爆發,正午時的水色因陽光角度可能是偏藍,其餘時間反映沿岸綠意的綠色,從中可以去猜測詩人作詩的時段。以前生活在愛河邊的女詩人黃金川,從鹽水遠嫁高雄陳中和的兒子陳啟清當繼室,寫下〈高雄小蓬壺春日雜詠(錄二)〉,建國橋旁的家樂福愛河店即為陳中和家早期的碾米廠「南興公司」,建國橋在日治時期稱「川田橋」,也因南興公司關係被稱為「南興橋」。住在橋畔邊的黃金川「日日看山倚畵樓,汽車橋下碧波流。」她記述了愛河水色清碧,也記下已經消失的火車道「鳳山支線」蒸汽機關車當時通行的樣貌。
日治時期河川里和綠川里周邊,因通往鹽埕便捷,有政府蓋的大量連棟或雙併的市營住宅,從河川街走過愛河,感受腳下微傾斜的土地,原本是三條溝渠可停泊小船運輸石灰,後市區擴張工業區往北遷移,船渠被填平,後變成一個木材廠堆置愛河運來的原木。
走入綠川街這一區,壽峰詩社即在綠川街附近,綠川街的命名,可能也跟高文淵及王天賞兩位詩人居住於此地有關,今日綠川街依然有少數市營住宅還留存,庇護工廠是市役所水道課的修理工廠,這邊有些住宅也跟水道課有關,戰後也被接收為自來水公司的宿舍。
尋訪高文淵老宅,〈南來〉、〈寓園夏夜〉、〈勗未齋落成有作(錄三)〉這幾首詩作中提到「壽山邊」、「傍綠川」、「綠樹繞」、「河川里」,可看到綠川街附近其舊居周遭的景觀。出生於日治時期的高文淵早期在台北文山吟社,後來被調到壽山上的高雄地方法院當書記,「寓園」是他對自己居所的稱呼,雖然經過多年物事已變,但還是可以從詩作中的關鍵字找到可能的位置。
在河川街111號的新建築物前遙想當年壽峰詩社盛行時,文人雅士在壽山下集會,在愛河邊作詩的雅況,許成章〈壽山詩壇週年感作〉、王天賞〈社慶飛觴〉、陳春鵬〈壽山下度新年〉等都是代表,可見在山與河之間孕育了許多有趣的詩作。當時這區域文風鼎盛,後因重要的詩人已不在和壽峰詩社陷入分裂後便沒落了。途經綠川街一巷5號,王天賞的住處,命名為環翠軒,除了王天賞的〈綠川小憩〉,林靜遠〈題環翠樓〉也記錄下環翠軒的環境。壽峰詩社沒落後,王天賞又成立一個詩書畫學會,今日依然有持續辦理活動。
隨著輕軌前往「壽山公園站」,進入今日漢詩走讀的第三主題「南山」。適才途經安壽宮前,從門口的對聯可以看到「壽比南山」的字句,鼓山從前有許多舊稱,打鼓山、打狗山、埋金山、猴山等等,1923年日本裕仁皇太子曾來此地登山,後遇皇太子生日,地方官員獻媚順勢將山改名為壽山獻給皇太子,後來在詩人的詩句中慢慢會看到「南山」的代稱來稱呼,如陳圖南〈壽山曉翠〉的「南山嘉錫百年垂」和張蒲園〈偕周寓郭崇德二君登壽山有作〉的「又携詩卷上南山」。
在鼓山一路53巷的登山口,從伊坂旭江〈壽山晚靄〉,對照老照片,遙想當年山上「日落桄榔樹杪間」到處都是桄榔樹(台灣海棗)的景象,耳朵可聽見「疎鐘響歇猿聲遠」西本願寺的鐘聲。此處的步道原本是為了興建高雄神社開闢而建,但後來神社沒有蓋在這個步道的尾端,變成放置兒玉源太郎塑像的地方,戰後步道尾端興建了法興禪寺。
位置原本在法興禪寺旁邊,有一處重要的休憩所,是由日本人山本櫻吉修建的「皷山亭」。陳國樑〈春日與諸吟友登壽山即景〉提到「皷山亭畔行吟好」,當時還有廣告,宣傳賣美酒與佳餚,是夏日納涼的好去處,很多詩作都會看到皷山亭,戰後就沒有再營運,後來改建成羽球場。
從「有你真好湘菜店」進入鼓山一路53巷,早在1900年縱貫鐵路的南部線和1910年鼓山路縱貫公路通車前,本路線是從鳳山到高雄港區重要的輕便鐵道路線,後來因為附近有第一代火車站的設立,日籍人口變多,附近風光明媚,山壁上開設了一間高級料亭「花壇」。
林靜觀〈高雄州協議會員開懇親會於花壇即景而作〉 寫到「壽山峭壁闢花壇,共上雲梯會眾仙。」從花壇眺望市區的景色,可以直上仙境,顯現周邊的空曠。對照老照片,看到花壇的豪華,以及可以看到大海的宴會廳,景色相當美麗。戰後因有眾多就業需求,而哈瑪星和鹽埕土地已經飽和,找不到可以蓋房子的地方,就找灰色地帶的山坡,也造成如今山坡上滿是違建。
步行至登山街32巷的登山口,正對著鼓波街的階梯步道,也進入今日的最後一個主題「福海」。壽山被代換成南山後,有大量的福海詩作出現。當時在詩壇出現另一個主題叫作福海泛月,如黃耀堂〈中秋夜福海泛月〉。高雄港這邊有重要的港口和台灣海峽,被借代為福海。福海也對應到信仰的祝福概念,福海系列收錄跟海景與信仰有關的詩作。
壽山曾經在日治時期的台灣八景中與日月潭齊名,以前聚落都在哈瑪星,為了前往神社參拜,於是建了此步道,上山只要十分鐘,是前往神社的參拜步道,如今只能到千光寺。神社下面有水流經,也是神道信仰很重要的一個環節。
當時神社的參拜步道上,有一座南禪寺,是日本流派曹洞宗的佛寺,當時南禪寺原本在旗津,後旗津沒落,港區北邊信徒增加後,便在1929年遷移到壽山,當時參拜步道也在蓋,便算入參拜步道的一環。高橋竹迷〈贈高雄南禪寺住職〉詩句中有「大壽山」,日本流派佛寺是寫山號和寺號,南禪寺的山號是大壽山南禪寺。
繼續前往福海的最後一站「代天宮」,欣賞嘉義蔡元亨的書法,日治時期即來高雄的蔡元亨,會寫詩,書法造詣極高,代天宮的書法都是蔡元亨寫的,字體相當有個人特色。蔡元亨〈福海漁歌〉寫到「生平願作釣漁翁,篛笠簑衣老短篷。笛品壽山山下月,簫吹福海海中風。」福海對照出當時哈瑪星有很多遠洋和近海漁業,漁業者的信仰中心為代天宮,裡面有很多水族生物龍蝦海魚的雕刻,顯現此地跟漁業和海洋的關聯。
壽山在台灣海峽的東邊,離海很近,才能創造出有河有山有海的概念。從中鼓山到南鼓山的路徑,可從這些詩中看到詩人的蹤跡。1977年代天宮再蓋牌樓,兩邊的龍鳳樓特別擴大徵聯,高文淵得到第一、二名,這些地方廟宇與詩人的關係也體現在對聯上。
總結今日中鼓山與南鼓山的漢詩走讀,從詩作中可以看到中鼓山風景從農田到工業地帶煙囪林立的「蒼煙」轉變。尋訪廟宇天軍殿、慈仁宮、代天宮找詩人蹤跡,在愛河邊遙想當年詩人眼底的「綠川」景致。在時代的氣氛下壽山變「南山」,壽山也經過一番建設,上山道路更加方便,開發公園成為休閒好去處。在壽山眺望高雄港區景致,星光夜色迷人,港區燈火一片欣欣向榮,「福海」除了呼應南鼓山的臨海位置,也是對地方前景的祝福。詩作是古人的打卡地圖,而後人也可以用詩作去追尋前人的足跡,發掘更多關於地方的有趣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