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評審座談會】活動紀錄︱經驗線索與空間布展——讓圖像文學成為一種語言實驗


 「高雄青年文學獎」 每年都會在得獎公告後,邀集評審舉辦公開的交流會「評審面對面」,讓創作者能夠親耳聽到評審講評,並針對創作者對於創作之路上的疑惑和困擾提供參考與解析。

講題︱經驗線索與空間布展——讓圖像文學成為一種語言實驗 

時間︱11/23(六)19:00-20:30 

講者︱2024年圖像文學類評審_曾耀慶、劉嘉圭(beat)、李怡志 

地點︱李科永紀念圖書館B1多功能教室

紀錄︱鄭晴芬 

對於「圖像文學」的評審思索

評審曾耀慶認為,圖像文學需要定義才能形成評審標準,對他而言,藝術創作都是以不同的「語言」表達,文學以文字為語言,而圖像文學則是「透過圖像實現文字創作的生命厚度」,或者「將圖像與文字結合,成為新的創作語言」。評審時,他期待作品展現新的創作意識,以圖像作為創作語言,達到過去文學能提供的深度。關鍵在於是否具有形式上的實驗野心,而不僅是技術成熟度。

圖像與文字的碰撞能產生新的可能性。評審劉嘉圭認為,圖像文學的提出,代表既有文類已不足以涵蓋這種表達方式。例如在YouTube出現前,並不會有「youtuber」或「短影音」這些詞。新的需求促成新類別的誕生,圖像文學正是如此。而具有策展背景的評審李怡志則表示,他期待圖像與文字之間能形成對話,而非單向服務。這次作品的創作者多能誠懇表達自身年齡層的情感,這是創作的良好起點。希望創作者能在內容、敘事與形式上勇於嘗試,突破既有框架。

圖像文學入選作品的議題探索

評審曾耀慶認為,參賽作品〈時間的線索〉篇幅雖短(3頁),但畫面細緻,展現出創作意願。然而敘事節奏過快,可能源於作者對人生關鍵細節的不確定性。建議可細緻拆分人生經驗,增加頁數,豐富閱讀體驗;或維持快速節奏,但探索新的結局,如輪迴或掙脫繩索後的發展。

評審李怡志分享,參賽作品〈聖伊什特萬〉雖然有節奏感,但敘事張力仍有很大的成長空間,特別是開場。此外,鯨魚的描繪方式對於一般讀者來說較難理解,也許可以參考動物紀實影片,提升寫實感,同時合理分配構圖與線索,讓作品更具層次感。

評審曾耀慶指出參賽作品〈I Hope Dog Days are Over〉屬於傳統漫畫語彙,在語言實驗性上的嘗試較低。他認為,圖像文學並不等同於漫畫,希望能多一些創作語言的探索。以「伴唱帶」為例,說明圖像與文字應互相補充,而非重複表達。

參賽作品〈椅子〉則以照片與圖像結合,探討母女關係,評審劉嘉圭認為,整體敘事誠懇且善用符號。「椅子」象徵母親的缺席與在場,最後兩人同坐椅子,情感飽滿且富層次。

評審曾耀慶說明,參賽作品〈心的樂園〉利用黑白與彩色對比,隱喻思想的自由與束縛。但也建議更直觀地呈現壓迫感,而非僅依賴文字排列方式。

評審劉嘉圭說明,參賽作品〈長大〉的版面運用自由,圖像與文字各有表達作用。但角色表情單一,若能配合情境變化,將能降低對文字的依賴,使圖像發揮更大效用。

參賽作品〈洞〉則是講述一個關於偷窺的故事,並在結尾處出現反轉,顛覆觀點。李怡志認為,作品的單頁視覺設計應彼此對話,進行創新嘗試。作者透過不同衣物呈現四季變化,並靈活運用全版、直向與橫向分鏡,讓有限篇幅展現豐富的敘事層次。曾耀慶則談到,他在多次閱讀後才意識到「上鉤」的真正含義,這反映出作品中的細節豐富。然而,他也提出疑問——如何在不過度強調的情況下,讓讀者更容易捕捉故事的伏筆?這需要作者在敘事技術上進一步打磨,使其既能巧妙暗示,又不影響閱讀流暢度。

在參賽作品〈寒天宇宙〉中,故事設定為某種食品被宣揚成如聖水般的存在,評審劉嘉圭對於「寒天」這一物件的選擇較為不解,認為故事似乎還未能充分說明其象徵意涵。李怡志則指出,該作頁面格數多,會讓畫面較顯擁擠,建議減少格數,可有效提升故事的敘事力。而參賽作品〈抹〉透過主角抹吐司的動作,搭配憤怒的語句,試圖營造情緒張力。但評審劉嘉圭認為,故事的結尾出現受傷場景,卻無法與抹刀產生合理聯想,導致敘事較不連貫。此外,李怡志也指出,〈抹〉無明確的主體性,會使得讀者在閱讀時需要自行填補過多訊息,影響理解。曾耀慶補充,〈抹〉的故事也許可更聚焦於視角設計,例如運用後照鏡等方式確立敘事者形象,讓讀者更快掌握對話者身份。此外,他建議〈寒天宇宙〉可適當減少細碎分鏡,以增強敘事完整性。

參賽作品〈蒸發之雨〉透過圖畫、手寫字與電腦文字三種元素交錯,營造模糊不清的敘事氛圍。曾耀慶認為,該作的實驗性極高,但因缺乏嚴密的主題扣合,可能使讀者較難理解。他強調,如何在實驗性與可讀性之間取得平衡,是作者需考量的重要課題。

評審李怡志認為,參賽作品〈颱風〉雖無文字,但畫面能召喚感官聯想,具韻律感。如能參考前衛藝術,如陳黎《戰爭交響曲》,利用視覺符號營造敘事與音樂性,就能使作品更具感染力。

評審劉嘉圭指出留白的重要性,留白不僅是一種視覺空間,更是為讀者提供的呼吸空間。在當代漫畫趨向圖像密集的環境下,參賽作品〈看一下〉的留白顯得尤為珍貴,讓人感受到作品的節奏與意境。曾耀慶則分享自身經驗,認為「畫得很滿反而是偷懶」,因為填滿畫面不需額外思考,而留白則需經過深思熟慮,才能有效傳達氛圍。因此,他對〈看一下〉在留白上的運用表示肯定,認為這是一種極具誠意的表現方式。

在創作中,材質的選擇不僅關乎視覺呈現,更能強化作品的內涵。以二獎作品〈交換日記〉為例,評審李怡志指出,該作品的投稿者多為學生,其作品內容與自身青澀歲月息息相關。因此,作者選擇使用日常可得的材質,如隨堂測驗紙,透過拼貼與摺紙技巧,使形式與內容相互呼應。摺紙的折痕不僅影響讀者的閱讀動線,更將故事呈現得如同一封信件,增添電影感。評審劉嘉圭則強調,物件本身承載意義,例如中學生的畫風若呈現在日常物件上,能使讀者更自然接受,而不單純以技術面評判作品。例如,一名銀行行員若在報表紙背面塗鴉,這一選擇將賦予作品額外的背景訊息,進而增強敘事的層次。

對於三獎〈假日〉這部作品,評審曾耀慶認為,其文字與情節張力表現雖不那麼強烈,但日常敘事本身即為作品的核心意圖。他將其比喻為「白色房間」,邀請讀者自行解讀,並指出該作在漫畫技術表現上已相當成熟。特別是在無文字的陽光畫面部分,讀者能感受到更深層的情感觸動。評審劉嘉圭則認為,〈假日〉的畫風雖成熟,但其百無聊賴的故事基調與精準的描繪間形成落差,反而激發讀者重新詮釋。他提出一個實驗性的想法——若去除對話框中的文字,或將文字設計成另一個故事,圖像本身的戲劇效果將更加突出。

最後談論展現了高度的敘事巧思的首獎作品〈洞穴寓言〉,曾耀慶表示,作者透過畫面與文字的安排,明顯展現對形式的掌控。然而,故事敘事的團塊較為鬆散,若能更緊密地引導讀者,將使作品更具一體感。評審劉嘉圭則讚賞該作的配色設計,作者運用光譜漸層變化,搭配細膩的生物與景物描繪,展現濃厚的情感投入。他認為,這種對自然的觀察與想像力,若能同樣應用於人物描寫,將進一步提升作品的感染力。


圖像文學現場問與答

有民眾提問「抓住這個世代的第一眼需要的方法?」,評審劉嘉圭認為,需先問自己「為何需要被理解?」「想被多少人理解?」創作應源於分享,而非為了獲取大眾認同。再來不應該透過比賽或市場規則來決定創作價值,否則會落入功利性導向。最後應該先關注自身的表達需求,而非刻意迎合大眾目光。

關於「純拼貼作品在圖像文學的優勢與劣勢?」一問,評審李怡志回應,仍要先回歸最感人的作品來自真誠的故事與突破性的嘗試。而拼貼的使用應基於內容需求,才能產生最佳表達效果。評審劉嘉圭補充,拼貼應避免過度使用他人影像,除非是為了挑戰既有的敘事方式。

最後一個問題是「漫畫與圖像文學的區別?」評審曾耀慶認為,不需過度分類,創作者應避免被文類定義侷限,而是專注於創作的價值與表達。應該強調難以被歸屬的創作特質,為未被重視的價值提供舞台。評審劉嘉圭則認為,評論家的工作是分析與定義,而創作者應專注於作品的表達與探索。

勇於實驗圖像與文字的可能性

評審們鼓勵創作者勇於實驗,探索圖像與文字的可能性。圖像文學不應僅是漫畫,而應發展為新的創作語言。希望未來的投稿者能在敘事、形式與表達方式上進一步突破,展現更豐富的創作企圖心。(※閱讀更多作品和評審紀錄:https://kslawarddata.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