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職人書寫技藝文學獎決審會記錄

2025職人書寫技藝文學獎決審會記錄

  • 會議資訊

    • 日期: 2025年10月4日 (線上會議)

    • 主持人: 李奕樵

    • 評審: 朱宥勳、陳二源、林于玄

  • 討論作品

    • 乙炔與火焰

    • 下一站,獅甲

    • 大圓水桶高高掛

    • 未竟之冠

    • 尚未顯影

    • 風華再現

    • 煙囪

    • 蓉子失業的那段期間


會議逐字稿

主持人 (00:01):

我們先請各位評審老師每人利用三分鐘左右,介紹這次的評審基準與總評。順序我會先請朱宥勳,再來陳二源,再來林于玄。

朱宥勳 (00:44):

好,這次很明顯是小說獎項,所以我的標準會以小說的技術、故事的穩定度為主。其次,我會看作品在高雄、勞工等主題上,細節的厚度。

這次的作品表現蠻兩極化的。有些文字表現好,細節也豐厚,雖然仍有技術問題,但大致上是有潛力的寫作者。但有些比較尷尬的篇章,感覺素材沒有經過消化整理,作者知道什麼就全丟進來,缺乏寫小說的意識。這在分數上就會有比較大的落差。

比較可惜的是,即使是表現較好的作品,結尾的收束也稍微弱了一些。作者會有一種「我是來導覽這個主題的,導覽完了,然後呢?」的感覺。這牽涉到小說本質上開頭與結尾的結構設定。如果沒有一個從動機到結果的強固結構,常常會覺得「我要說的話都說完了」。但作者的話說完了,不代表世界結束,不代表角色的生命或他想完成的事情到了一個節點。

所以往後若有類似活動,可以提醒參賽者,我們要談的產業內容或高雄主題固然是重點,但必須被放置在結構完整的故事裡。要以故事為先,先把故事說好,主題才能被帶出來。

陳二源 (02:35):

這次的稿件,如宥勳老師所說,是以小說為導向。第一,從勞動書寫來看,大部分都有符合主題,儘管裡面有類似靈媒或失業者的狀態,但我認為都還符合勞動的範疇。第二,這次的作品大部分都具有相當的易讀性,讀起來都很順暢。

不過,如同宥勳老師所說,落差蠻大的,可以看到非常有小說水準的作品,也可以看到一些像流水帳、沒有好好運用田調素材的作品,分數上就會有比較大的落差。

我自己的評分標準,第一是作品結構的完整度,這對我來說很重要。第二是文字的使用,包括細節、文章的順暢度,以及文字處理上是否達到比較好的狀態。最後是小說整體的設計感、呈現上的美感,以及帶給讀者的閱讀感受。這大概是我的評分標準。

林于玄 (04:14):

我在讀的時候也覺得蠻兩極的。稿件中有一部分可以完全看出還在未消化的狀態,如同老師們剛才所說,素材還沒消化完,就很像把東西全部塞進來,其中有兩三篇蠻明顯的。

我比較在意的是小說技術,籠統地講,就是故事是否足夠吸引人、是否完整。也看得出一些生手的痕跡,例如有幾篇會用分節的方式取代小說轉場。再來是結尾是否收束得好。

我覺得有趣的地方是,有些田調或細節豐富的小說,故事性未必這麼強;反之,故事性強的小說,可能礙於篇幅或其他原因,在細節處理上反而沒有其他篇那麼紮實。我的感受是這樣。

簡單來說,我比較在意的還是小說技巧的處理、作者對要處理的題材是否有足夠了解、是否契合這次的主題,以及對題材的描寫有沒有足夠的深度。

陳二源 (06:05):

總評方面我補充一點。因為這次在高雄舉辦,學員可能也多是在地高雄人,所以可以看出很多篇作品都跟高雄在地結合。從成果來看,效果相當不錯,這算是整個活動蠻成功的部分。

朱宥勳 (06:38):

這點我確實可以附議。雖然作品有明顯的高雄感和元素,但沒有落入傳統地方文學獎的窠臼,搞成一堆觀光客的刻板印象大合集,沒有被觀光符號佔領。這或許是從產業切入的好處,是很好的收穫,因為是從很生活的面向去處理。接下來只剩技術問題,這可以隨著活動舉辦慢慢進步。


《乙炔與火焰》(一號)

朱宥勳 (07:57):

我覺得《乙炔與火焰》算是前段班的作品。它前面的開場讓我蠻期待的,處理角色阿漢,立刻給了一個很大的場景:船的爆炸、達叔在上面,然後慢慢帶出阿漢的身世與他加入切船工業的原因。切船工業是台灣很重要的產業史側記,所以這個切入角是蠻好的。它的文字整體在水準之上。

但老實說,看到最後,我覺得最大的問題是這篇小說沒有寫完,是不是在趕截稿日?它應該後面還有內容。它的線頭很明顯有幾件事沒有弄清楚,比如達叔,他一直在乎達叔在船上,可最後又有人說船上沒人,這件事到底是真是假?達叔一直沒出現,所以我們完全不知道中間是如何完結的。這也連帶造成一個效果:如果情節本身不清楚,最終你給了一個比較象徵意義的動作,但象徵需要現實情節去支撐,沒有那個支撐,這個象徵意義就不很清楚,不知道為什麼突然做了一個華麗的象徵。

再來一個比較小的問題,他還蠻認真呈現台語對白,我覺得字典可以稍微查一下。裡面有些台語字是蠻常見的,理論上去查字典的溝通效率會更好。不然以現在的狀況,因為那些詞蠻普遍的,如果你用「聽音辨位」的方式自己去把聲音錄下來,反而讀起來的負擔會比查字典來得大。

陳二源 (10:04):

我大部分意見跟宥勳一樣,這篇是前段班的作品,它的開頭甚至可以說是所有作品裡非常強的。但最大的問題還是收束得太……你看它字數五千多,但它其實是用倒敘的方式寫,前面的張力很強,回憶的部分很強,可是連接回來的時候,會覺得中間少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少了一座橋的感覺。文章的整體,在中間到最尾巴的橋段,應該要有一座橋,才能帶到最後那個充滿意象、象徵性跟情感的畫面。但對讀者來說,讀到了開頭,讀到了回憶,可是從工作細節到爆炸,再到最後的走向,中間少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故事情節。

另外,台語字的部分,跟後面的《煙囪》比起來,就可以發現這一篇確實比較沒這麼細心,這是我覺得比較大的缺點。

林于玄 (11:17):

這篇是我讀的第一篇,所以初讀時覺得蠻驚豔的。但在讀完《煙囪》之後,這兩篇讓我覺得蠻為難的。《乙炔與火焰》在小說或故事的處理上比較吸引我,因為相較於《煙囪》有一個很明確的時間線,故事軸線基本上是隨著時間推進。但相對而言,我也覺得《煙囪》在題材或他想描述的事情上,田調或細節功夫下得比較深。比如《煙囪》有好幾個名詞,如果不是認真理解過這個行業或做過相當多的研究,是沒辦法這麼自在地融入到裡面的,這一點在《乙炔與火焰》上就相對沒有這麼明顯。

而在角色塑造上,我覺得是一個相對容易想像的狀態。所以這是除了結尾之外,我蠻在意,而且可能會猶豫要不要選這篇的點。


《下一站,獅甲》(二號)

陳二源 (13:14):

這一篇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有著蠻大量的田調或它想講的事情,字數甚至達到一萬兩千多字。但它的問題非常明顯:並沒有好好把這些東西吸收完再呈現出來,反而很像順著想到什麼就寫什麼,變得很像在寫日記,有點流水帳的感覺。基本上讀到一半,大致上就知道這篇文章會長什麼樣子。缺點很明顯,大概就是這樣。

林于玄 (14:02):

這篇對我來說讀起來也蠻辛苦的,很容易恍神。那個恍神是因為作者真的太想一次塞很多資訊,可是這些資訊對讀者、甚至對角色來說都非常牽強。我不太知道為什麼角色們這麼執著於介紹獅甲,它的角色塑造跟動機其實有點薄弱。

再來,對話其實蠻僵硬的。除了作者塞了非常多跟高雄有關的資訊,如果要給建議的話,會覺得他的角色塑造不夠立體,以致於這些對話只能圍繞著「這兩個人非常想完成這個作業」這件事,變得有點像政府的宣傳廣告。我對這篇的想法是這樣。

朱宥勳 (14:52):

如果這個作者看得到我們的會議記錄,我會想讓他理解,你要寫這樣的青少年或小孩子,有一個99%會失敗的寫法,就是讓你的兩個小孩都非常有禮貌。基本上你很難找到兩個青少年是這樣說話的,就算是有禮貌的青少年也不是這樣說話的。它裡面沒有任何一個活著的人,所有東西都只是傀儡而已。

這樣就算他要講的資訊量再多,對我們來說都沒有意義。另外,小說的邏輯是我只講我需要的事,這個故事需要這個資訊,我就會帶出這個資訊。如果我想要介紹獅甲、介紹這些產業,我就要想辦法讓我的故事「變得必要」去介紹。他現在的狀況比較像是,作者覺得「我這個很重要」,然後就把東西放進來,但對裡面的角色來說,這些東西知道跟不知道,就只是個報告寫不寫得完的問題而已,甚至連這報告有多重要你也不曉得。整個動機線不能說完全沒有,但薄弱到沒有任何說服力。

最後一個技術上的問題是,這篇小說的主軸是對白,但寫得最差的部分就是對白。對白非常難寫,不應該用這麼直接播報的方式把東西吐出來。我們日常生活中就算要講個故事給別人聽,也是有理由、有情緒的。他裡面完全就是兩個播opo報員在對話,沒有任何情緒。如果可以把對白壓得精簡一點,幫這兩個人想一個更好的探索方式,把故事做出來,效果應該會好非常多。

陳二源 (17:42):

我再補充一個,就同前面兩位老師講的,我覺得這一篇就像在介紹獅甲的政令宣傳片。如果他想把小說寫好,應該試著去想像電影的畫面會怎麼呈現、他們會怎麼講話、情節會怎麼發展,而不是順著宣傳片的方式做。


《大圓水桶高高掛》(三號)

林于玄 (18:17):

我對這篇也蠻印象深刻的,在於它對於各個角色的處理其實都蠻細緻的,不管是汪小盼、薛全勇,或者是診所的醫生。這篇的強項在於,它雖然很明顯在描寫勞工,但把每一個位置上的人可能面對的困難都呈現出來,比如即便是看似資方的診所老闆,一樣有他必須面對的家庭或經營困難。

與此同時,我蠻欣賞作者選擇處理的位置,它不是典型在處理勞動現場,反而把視角放在勞工們下班後會出現的中醫診所。對於角色的描寫或心境的描寫是我蠻欣賞的,比如它在很多地方會很直接地寫出:「這副腰已經不是自己的,那麼痠痛也可以是別人家的吧?」,我覺得是蠻精彩的細節描寫。

如果真要挑毛病,我會覺得收束得有點快。你看完好像電影結束了,可是結束在水桶那邊,我認真想了很久它到底為什麼要叫《大圓水桶高高掛》,還是沒有辦法理解這個小說的核心,或最後他為什麼選擇用大圓水桶當作題材,結尾讓我覺得有點突然。但整體來說,我蠻欣賞這篇小說在角色塑造跟心境細節的處理上。

朱宥勳 (19:50):

這篇小說有一個蠻大的野心,他想透過敘事觀點的切換,像萬花筒一樣一次做三個角色。這個想法蠻好的,而且它的轉接大致上都合理。我說「大致上」的原因是,我覺得結構上最不合理的地方在最開頭。它第一個認真要介紹的角色是薛全勇,可是在薛全勇之前,他先做了汪小盼,還出了張林金珠,而汪小盼後面有一個專門處理他的章節,所以用這個方式來做,就會覺得前面那段很亂。我看到第二頁的時候,其實在掛念前兩頁那兩個人到底要不要用,如果不要用,就把它往後移,讓線條乾淨整齊一點。

這個作者非常有趣,他願意挑戰一些比較難的東西,這是好事,但也因此會有一點稍微調一下就可以解決的破綻,那算是小毛病。選擇用中醫診所這個場景是很不錯的,你可以看到勞動的傷害。另外一個是最終他選擇讓醫師跟薛全勇在水底下碰面,這一幕我可以感覺到有某種象徵意義,本來兩個完全不同世界的人,最終在這個地方相見,這個畫面其實有意思的。

只是比較可惜,就如于玄剛才講的,我感覺到你在這邊有一個用意,但這個用意到底是什麼?你的路標給得沒有很清楚。而且你還把它當作標題,標題還用了一個很奇妙的電影梗《大紅燈籠高高掛》,為什麼是這個梗呢?我覺得他想做很多事情,但力道都有點過猛,控制不太準。這就是他需要收斂一點的地方,讓結構變得乾淨,讓一些設想更綿密。像最終薛全勇父子看到醫師,薛全勇的心理寫得很不錯,他看著葉醫師被自己的兩個小孩挑選時,還想著「還好我不用挑」,而「還好我不用挑」是因為我們只有彼此。這個心理趨勢其實做得很好,它的細部都做得好。但在大的層級上,你會看到薛全勇跟葉醫師都在這了,那不是還有個汪小盼嗎?你好像就少了一個人。在這些比較結構性、大局觀的地方是這個作者可以努力的方向,但大致而言他還是有很多優秀的細節表現。

陳二源 (22:25):

這一篇是我在所有作品裡,覺得小說技術上最強的一篇。他有趣的是,寫的勞動困境可能一開始看到的是薛全勇,然後又看到汪小盼,可是最後居然跑出一個資方的葉醫師,他挑戰的東西其實蠻有意思的。

他最後的意象收束在水上樂園的水桶,我覺得他的結尾收束可以再更多一點。我感覺到他想表示,就算是不同職業、面臨不同勞動困境的父母親,他們心中會懷有著相同的願望,就像薛全勇對水上樂園水桶沖刷下來的期盼。但如果是這樣,他的線索應該要再更明顯一點,我只能用猜測的方式去推測他想做到這件事。

另外一個比較大的缺點,前面幾位都講過,就是汪小盼最後沒有出現。最前面的部分對我而言倒還好。但這一篇從文字上來看,它的使用很節制,細膩度也有,算是成熟度很高的作品。


《未竟之冠》(四號)

朱宥勳 (24:34):

這一篇我有一點尷尬。我覺得這是一篇作者可能有某一些材料跟想法想寫,但是他不太會寫文章。他好像用第一人稱要來告訴我們關於他看籃球的故事,但尷尬的地方在於,作者需要知道,你在講一件事的時候不是自言自語,你要講給讀者聽,所以有很多事情必須要讓讀者知道。

比如,在我看到這麼多籃球跟聯賽的細節,而且我都不認識這些球員,你還故意隱其姓名讓我們無法認識時,你需要給我一個很好的理由,讓我知道為什麼我需要知道這些。你的主角對籃球有多麼強烈的狂熱嗎?他的生命跟籃球有什麼樣的交織嗎?你在這方面寫得很淡,好像以前看過,又意外地回來看,但這件事為什麼這麼重要?為什麼佔這麼多篇幅?

中間我感覺到他試著要去寫一點跟父親的連結,但那個連結又做得非常弱,比例很低,選的場景也沒什麼特別,反而大量的篇幅都在給我們各種籃球比賽的高低起伏。如果他能提供更詳實的籃球細節描寫,那也就罷了,偏偏他的籃球篇幅雖多,但資訊量又非常低,你根本不知道這是誰、做什麼動作、他們在幹嘛、這件事為什麼重要。

如果他真的想用這個方式寫,有幾個可以參考的方向:第一,給籃球更多的心理動機跟情緒,這個角色到底為什麼需要講這個?他跟父親的關係是什麼?把這個比例拉高。另一個做法是句子層次的,他的所有描述都太空泛了。你需要更具體地給我細節、給我畫面,像在轉播一樣。如果你真的要寫一個球隊,不要用ABC這種抽象代號,給他名字吧,哪怕是虛構的也好,給他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不要抗拒讓讀者認識你的角色和你說的事情,你講了這麼多,但給我的感覺是你完全沒有誠意要讓讀者知道你在說什麼,好像你只是打算自言自語。

也因為這樣,最後結尾那種榮耀式、期許式的句子就毫無力道可言。這個「未竟」好像也不會影響任何人。

陳二源 (26:35):

我是個愛看台籃的球迷,所以光看第一頁,我的想法就是,你第一段描寫的是「絕殺」,代表的是在戰局不好時可以逆轉的一擊,結果你第二段就跟我說這是一個「絕望的運動」,那我想說那你幹嘛提絕殺呢?一開始就出現矛盾的點。

第二,這篇文章寫的全部東西我都可以講出他指的是什麼,球隊是全家海神,球員應該是唐維傑,我都知道,因為我是這隊的球迷。但對我這樣的人而言,讀完這篇文章完全沒有感覺到什麼太大的情感波瀾。好像很怕別人知道你講的細節是什麼一樣,完全沒有把該有的細節寫好。作者可能要想,如果他要跟一個朋友介紹這支球隊,他應該不會像寫這篇文章一樣,講很多無法激起心中情緒的句子。

反而這一篇文章寫得最好的是跟父親的段落,把他的真情實感表現出來了。寫球隊的時候好像一直在壓抑他想表現的東西。我一個球隊的球迷來看這篇文章,真的是有一個很複雜的情感在讀。我跟你有同樣的心情,但我沒辦法從這篇文章中讀出我跟你有同樣的心情,我覺得非常可惜。他真的要去想一下怎麼去表達自己想講的事情。光是想他要怎麼去介紹一支球隊都好,他一定會描寫,比如元年冠軍那個三分逆轉絕殺球的畫面,他跟別人轉達的時候,我相信他有很多情緒,怎麼把這些情緒寫出來,這是作者要做功課的。

林于玄 (28:50):

我蠻想附議二源剛說的。因為我完全不熟籃球,所以他一開始說「絕殺」是可以逆轉勝的事情,但他又一直告訴我籃球會隨著時間流逝越來越絕望,這讓我蠻困惑的。

很明顯的缺點都講得蠻多的,所以如果真要給建議,我覺得他正在做的事情跟《煙囪》有點類似,基本上都是一個人在滔滔不絕地想跟我們介紹一個產業。但之所以會變得難看,對我來說,一個是我們不知道角色為什麼要跟我們說這些事;另一個是,如果有這麼多細節,在小說的處理上是不是可以不要用描述的,而是用行動或情節展現出來,而不是塞很多已經發生的籃球資訊進來,可能會比較好。

陳二源 (30:08):

補充一下,他寫的「絕殺」和「籃球是絕望的運動」,這兩件事在籃球比賽中都可以成立,但是他不要把這兩件不同的事情寫在接續的兩段。「絕殺」是奇蹟的機會,在分秒之間都還有可能。而「絕望」是因為籃球可能在最後一分鐘被拉開20分差距時,就真的不可能有任何機會了。

第二個點,我覺得他太想寫太多知識性的東西了。他應該想的是身為球迷自己要怎麼去反應,比如看到人家批評球員投得那麼差,你身為球迷就會不爽,或覺得「你怎麼可以這樣子」,把這些情緒寫出來,這才是球迷應該要有的心情,或是可以用文字去轉化的東西。


《尚未顯影》(五號)

陳二源 (30:58):

如果說以故事感來講,這一篇我覺得是最強的。它讀起來的感覺比較像一個長篇的開頭,但還是想辦法在一篇故事中盡量讓它完整。我自己覺得它在閱讀上的效果算不錯的,篇名取得也很好。

不過整體而言,在情節上還是會覺得沒那麼足夠。因為它真的比較像長篇,可以看出他應該還有很多想寫的故事,所以導致整篇故事中的一些小段落,在最後都沒有做收束。但可能也是因為作者有更大的野心。我自己對這篇反覆在想,到底要怎麼取捨。

雖然如果純粹從勞動性來看,裡面的內容好像跟勞動這件事比較無關,但我覺得類似靈媒,或是學生跟老師,其實都算是一個勞動環節,所以這一點對我來講不會扣分。

林于玄 (32:00):

我也是覺得有點猶豫。猶豫的點是,相較於其他篇,他的角色塑造對我來說還是有一點困惑。比如很愛裝神弄鬼的老師是一個有魅力的特徵,可是我不知道為什麼他要把老師設定成這樣,除了主角是靈媒這個原因之外。

我覺得角色的動機雖然有一定的呈現,可是還是有點牽強。那個牽強在於,他其實有很多外在的動機,比如家人是通靈家族,或是月亮就找上他了。可是除此之外,角色最後面忽然變得非常想要一起完成這件事,好像沒有這麼說服我。比如角色最一開始的困難是他們家被蛇精纏上,那即便他跟月亮都一樣經歷了家庭的「被消失」,可是角色的問題,可能是他爸爸生病、家裡還被蛇精纏上,為什麼最後他選擇的是要解決跟月亮的事情,然後記錄下這座城市?我就想說,好像沒有那麼有說服力。

可以看出是一件非常精彩、有很多細節的故事,可是相對很明顯,有很多處理方式是更適合長篇小說的。

朱宥勳 (33:48):

我可以理解為什麼兩位都會說他很像長篇,因為他有很多丟了沒有解的線頭,就像剛才講的蛇精的故事。但反過來說,如果以短篇的標準,我會覺得它就是一個沒有剪裁好的短篇小說,這些線頭只要剪掉就好了。

或者他在挑場景的時候,比如一開始我看到他跟老師進暗房,他花非常多力氣特別告訴你這個老師很特別、會在暗房怎麼樣,接下來進了暗房,出現一個學姐。對我來說這整段幾乎都是空資訊,講完之後沒有帶出任何新訊息。我們最多需要的只有「這個老師會帶你去大林蒲,然後你就有機會遇到月亮」。你甚至可以一開始就在大林蒲。他在短篇裡把篇幅花在太多意義不明的地方,而沒有去收他該收的情節。

像那個蛇精的設定,對這一篇現在沒有任何幫助,大可以就直接拿掉。所以我覺得他這一篇根本的問題並不在思考故事,而在剪接。他對於什麼時候該放、什麼時候該收這件事可能要稍微想一下。但確實整體來說,他有還不錯的故事設想跟OK的內容,跟他有一些混亂的剪接,加起來會讓我覺差不多折衷變成在這一批裡面比較中間的狀態。


《風華再現》(六號)

陳二源 (35:10):

這篇應該是不符合規定的,徵獎規定是5000字以上,但是這一篇是不是3700而已?

主持人 (35:21):

如果不符徵文規定,也許我們可以不用講這一篇。

(經確認後,此篇因字數不足,不列入討論)


《煙囪》(七號)

朱宥勳 (36:00):

《煙囪》,第一個是他台語字的處理上非常認真。再來他抓了一個也是很特定的產業:磚。而且相對來說,他有好好的把磚跟角色的場景融合起來。我最喜歡的一個場景是主角阿福不想讀書,跑去看高雄中學,他的看點是什麼呢?是「欸,那用的是TR磚,TR高級磚」。這個點用得很好。他認知一個學校的方式不是讀書,而是因為我只懂磚,我看著這個就說:「喔,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地方。」但他也沒有因此就決定要去繼續讀書。這裡面的轉折有趣或寫實到讓我覺得應該有所本。如果他自己虛構出來的話,我覺得非常厲害,但我聽著很像某個老師傅會告訴他的故事,這是一個很紮實的細節。

但相對來說,他有個比較大的問題是,他把小說當傳記在寫,框架就是要寫完這個人的一生。也因為這樣,他的故事主線就會比較弱。短篇小說原則上還是事件中心,而不是人物傳記,因為人物傳記就一定會沒頭沒尾,你不知道為什麼從這裡開始,為什麼要在這裡結束。更緊湊一點的做法,應當是有一個明確的事件去把它搭起來。

這可能是他唯一的缺點,在結構上會因此變得鬆散。但是他又很順的去把這些東西慢慢地寫出來,如果他的這些東西有所本的話,我可以想像它變成非虛構的報導或傳記會很精彩。但對短篇小說來說就會顯得稍微鬆散一些,不過整體表現還是不錯。

陳二源 (37:37):

這一篇有個剛好是優缺點相對的地方。它寫的是一個類似傳記的東西,技術上的難點是在短篇小說裡寫一個時間跨度蠻大的故事,但我覺得它剪裁得不錯,讀完整篇會覺得在短篇小說裡做這樣的剪裁是不錯的。但缺點也是因為這樣,時間跨度很大,所以小說的情節面變得很不足夠,每一個片段可能就是一個場景、一個事件,但都沒辦法寫長,因為他必須在一個篇幅裡面把要講的事情全部講完。

但它還是有很多優點,比如台語字的使用,和他田調的用心,不管來源是什麼,至少在細節呈現上是很用心的。還有一些小地方寫得很好,比如高雄中學那一段。對我來講,他有一些小說上的缺點,特別是情節上的問題,但是整體上它是一個很完整的小說,它的剪裁是需要一定程度努力的,在這部分我給蠻高評價。

林于玄 (38:52):

我很欣賞這篇小說的地方是,我可以想像,如果很多人要處理田調完的某個產業老師傅的故事,很有可能會寫得很雜亂。但這篇作者的強項在於,他把這個產業很多的細節,甚至是高雄的各種細節、歷史跟知識,融入情節裡面融入得蠻好的,不會覺得突兀,不會覺得他在業配你任何東西。

相較於其他篇可能會用分節或一二三四的方式,雖然它的轉場技巧相對簡單,但跟其他篇相比是這幾篇裡面算比較強的。他可以用很簡單的一句,「過沒多久就光復了」,或是「政府會換,經營者也會換」,很快地把時間往後調,可是讀起來算是順暢,不會覺得怪怪卡卡的。這是我覺得蠻欣賞這位作者的地方。


《蓉子失業的那段期間》(八號)

陳二源 (40:17):

這一篇剛好跟球隊的那一篇可以拿來做比較,他們寫的其實都比較偏散文式的書寫方式。但就可以發現這一篇寫的內心景觀呈現得非常好,如果說寫球隊那一篇是不夠用力,這一篇就是非常用力。他寫角色的感受、整個失業的部分,是我覺得寫得好的地方,整個心境上,那種觸感非常真實。

但他的缺點也蠻明顯的,以故事來看其實是一個蠻鬆散的日記式結構。不是說日記式不好,只是以一個要競技的小說來看,它的結構其實不太行。最可惜的是他沒有好好使用孫女的那個元素,那是一個亮點,前男友的孫女,在這篇小說中有一個很大的亮點效果,但他並沒有把它好好用好。結尾收束得也好像是寫到這邊想不到了,有點倉促。但是他內心景觀描寫的力道是很強的。

林于玄 (41:40):

我的看法大致相同。我已經算是個很能接受花大量篇幅描寫角色內心狀態的評審了,但一開始我蠻期待這一篇在某個地方可以給我一些轉折,或是一些除了這個角色更多跟前男友、跟身心狀態有關的描寫之外的東西,但我沒有等到。也覺得收得有點突然,後來就收到有貓狗,我想說這些東西好像不一定非得用小說或故事的形式來處理。

朱宥勳 (42:51):

首先第一句進來的時候我就有點皺眉頭,你怎麼去ㄎㄧㄤ劉震云的電影?那是唐山大地震電影的slogan。這句是抄來的,如果不以引述的方式來進行,其實不太是一個好的開場方式。

再來,剛才二源講到他很像講籃球那篇《未竟之冠》,我有同樣的感覺,但我的感覺是:《未竟之冠》很害怕我知道那個籃球隊長什麼樣子,這個人很害怕我知道那個主角長什麼樣子。他很堅持要抒情,但絕對不告訴我他發生了什麼事,一直在迴避。你一直跟我說失業,為什麼失業?什麼時候失業?那個前男友什麼時候分手?你所有的情節描述順序都是錯的。

他的狀況有點像是完全沒有在跟讀者說話,敘事者可能很進入蓉子的世界,知道蓉子的一切,然後就開始模擬蓉子的日記。蓉子的日記當然不用跟任何人解釋,但事實上就算我們用日記體寫小說,也是要跟讀者解釋的,還是會乖乖把線索放進來。

我相信這個寫作者在情緒的理解上是夠深刻的,他能夠抒情抒這麼長,不斷給情境,他其實對這個角色並非不了解,只是不知道怎麼把這個角色講清楚。那至少是半個開始。

但從頭到尾都沒有具體情節。像他一直在說前男友,我一直覺得這兩個角色的設定很有潛力,因為我們的文學作品很少看到年紀這麼大的情侶,都阿公了你還叫他男友,敘事者的年紀也偏大,這其實應該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跟新的題材,我們沒有見過這個風景。他應該可以提供一個我們沒處理到的東西,但是他的敘事上都沒有要好好把這個概念講完。像他中間提到尿失禁,這其實可以是一個很銳利的意象,但他也是突然提一下,然後又忘記了。

我覺得這一篇的作者可能跟《未竟之冠》的作者一樣,要做的事情都很簡單:告訴我。去把讀者放在心上,你要去介紹這些東西給一個完全不曉得你要說什麼的讀者,要有這個意識,小說的形狀才能成立起來。但以內容來說,我覺得他其實有潛力是紮實的。


決選投票

主持人 (44:31):

好,至此我們的八篇作品都討論過了。接下來要進入評選得獎作品的時間。規則是有三篇正獎,但為了鼓勵作品,主辦單位說希望可以增設評審獎。我的想法是,我們先投票選出三位正獎,之後再看各位評審老師有沒有要特別鼓勵哪一篇遺珠。

(準備投票)

(評審送出投票結果)

主持人 (46:26):

(投票結果:317, 371, 731)我想我們就不用算了。

朱宥勳 (46:34):

我們這個獎是沒有分先後的。

主持人 (47:06):

我們不用分名次,只有三篇正獎。

主持人 (47:14):

對,就這三篇。

朱宥勳 (47:15):

好,那第四個會比較痛苦一點,來第四個要怎麼選?

主持人 (47:19):

好,第四個,就選一篇,一人一票。

(準備投票)

朱宥勳 (47:43):

來,1、2、3。

(評審送出投票結果: 5,5,5)

朱宥勳 (47:45):

誒,那一致啊?那剛好。

主持人 (47:48):

好,我確認一下,剩下的篇數各位評審老師應該就沒有特別想要再給評審獎對不對?

(評審皆表示沒有)

陳二源 (48:08):

這個結果還蠻一致的。

主持人 (48:11):

好,那我們作為評審會議的收尾,就確定報告一下我們的最終名次。正獎就是一號、三號、七號。

  • 朱宥勳老師的順序是:3、1、7

  • 陳二源老師的順序是:3、7、1

  • 林于玄老師的順序是:7、3、1

因為三位老師都只選這三篇稿件,所以我們正獎毫無懸念就是一號《乙炔與火焰》、三號《大圓水桶高高掛》跟七號《煙囪》這三篇作品。

在評審獎的部分,三位老師也都投給五號,所以我們的評審獎就是五號作品《尚未顯影》。今天的文學獎決審會議至此就圓滿落幕。感謝各位老師。祝各位中秋愉快。